儿科医联体:削峰填谷均衡流动 实现患儿就近诊疗

11.01.2016  08:40

  家住金山石化地区的沈先生最担心儿子生病。看病,犹如一项“大工程”:清晨5时,沈先生乘首班“石梅线”到闵行区万源路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待挂号;早上7时,妈妈和外婆带着患儿乘车出门“接头”,前后至少花去5小时。

  儿童看病难题,成为像沈先生这样年轻父母的心头痛。难题怎样破解?申城正探索一条全新路径: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牵头,成立儿科医联体(简称“儿联体”),包括10家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医院向成员单位“平移”优势品牌、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历经一年半实践,病家已初尝甜头:沈先生儿子再生病,就前往家门口的金山医院儿科就诊,“来回十几分钟,配的药都一样,真是不知方便了多少!

  近些年,儿科医疗资源高度集中申城四家儿童诊疗特色医疗机构(儿科医院、儿童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新华医院),资源峰谷不平,为患者带来极大的就诊不便。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1年的12年间,儿科医院门急诊平均增长率为13.5%,专科发展瓶颈日益凸显。

  两年前,复旦大学附属医院设计全新思路:借助儿科医院的专科优势,整合各家附属医院内部医疗资源,在全国成立首个儿联体。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介绍,专科医联体是一种横向医疗资源模式,“串联”现有资源,或可为破解儿科发展困局带来新尝试。

  作为牵头单位,儿科医院先对附属医院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儿联体覆盖的医疗机构,其儿科服务量占申城儿科总服务量三分之一,各成员单位儿科医生、护士、床位数量等基础数据均提示,资源整合可发挥更大效益,实现“高水平、同质化”诊疗服务。

  优质资源下沉、人才柔性流动,为病家带来利好。据悉,金山医院纳入儿联体后,儿科医院派出小儿肝脏病专家王建设教授“坐镇”。王建设在分析区域疾病谱后,定下金山儿科的发展模版:“综合性儿科+急诊”,同时将标准化配置等管理理念一并平移。儿科医院品牌植入金山,引发系列效应:2015年,金山医院儿科门急诊人次达18.38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16.7%;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儿科输液量连年递减,2015年输液人次较2012年降幅达40.7%,门急诊抗生素使用率从70%下降至40%。

  “分流常见病、集中疑难症”的最初理想进展如何?数据显示,去年儿联体门急诊数达313万人次,出院患儿数达5.2万人次,较前一年分别增长2.1%、3.7%。8家成员单位中,华山医院北院儿科从无到有,门急诊增幅高达166%;与此同时,儿科医院门急诊数量基本持平,普通儿科患儿每年递减6万多名,专科患儿每年递增11%。黄国英表示,相比儿联体成立前,儿科医院临床服务日趋合理,分流效果初见成效。

  优质资源下沉至综合性医院,何时可以延伸至社区?据悉,儿联体已与闵行区卫生计生委启动合作,下阶段双方将共同推进组成“儿联体闵行协作网”,包括儿科医院、3家闵行区综合性医院、13家闵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艺介绍,早在四年前,儿科医院康复科已与闵行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对社区康复师开展同质化培训,辖区内患儿在家门口便可享受康复服务。今年内,双方将通过开展社区儿科医生工作站、全科医师培养计划、建立专家转诊绿色通道等,实现闵行儿童家门口即可就近看病。

  儿联体未来的蓝图里,儿科医院、妇产科医院还将开设联合病房,率先开出围产咨询随访门诊;华山医院北院儿科将开设病房;静安区中心医院已被纳入儿联体,在调研发展现状后,将定制发展方案……为儿科医疗资源最优化利用探索更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