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地标煤气包原址建起公租房 完成使命功成身退

16.03.2016  08:38

  还记得伫立在普陀区金沙江路、丹巴路口的三个煤气包吗?如今,经过金沙江路的94路公交车还保留着“煤气站”这一站名,但那三个煤气包已经成了回忆。

  这三个煤气包于2014年9月被拆除,拆除后腾出的4.5万余平方米地块,一半用于建设公共租赁房,一半用于建设商品房。其中公租房项目去年12月完成建设,商品房建设预计2019年10月完成。

   承载老上海人的温暖记忆

  这三个煤气包由上海市煤气公司先后建于1966年、1968年和1983年,每个储量10万立方米。对于每天在此来来往往的老上海人来说,它们犹如老朋友般熟悉。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广泛使用人工煤气,这些圆柱形构筑物起着存储和调节煤气的作用。“夏天煤气供应充足的时候,它们就全部都竖起来,足有五六十米高;到了冬天,居民大量用气的时候,它们就会‘矮’下去。”一位住在金沙江路的居民介绍说,在那个高楼鲜见的年代里,这三个煤气包一度成为普陀长风地区的地标。

  “上世纪90年代是煤气包的黄金时期,金沙江路三个煤气包承担着给普陀区和沪西其他地区的居民供气的重任。”上海燃气集团负责人回忆说。上海地方志资料显示,至1990年,普陀区管道煤气用户12.7万,占全区总居民户54.2%。当时上海共有22个煤气包,向全市237万户家庭供应人工煤气,全市的人工煤气供应量达18.7亿立方米,最高煤气日用量超800万立方米。

  进入21世纪,上海居民人工煤气的使用量逐年下降。按照上海“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底,人工煤气已全部替换成更清洁高效的天然气能源。于是,这些经历风雨变迁的煤气包“退出江湖”。

   发挥老建筑特有文化价值

  十几年前,煤气包所在的长风地区开始打造生态商务区,像煤气包这样属于传统工业时代的“庞然大物”与周边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来这里买房的新住户大多希望煤气包早日拆掉,而一些老上海人则更希望对煤气包进行景观改造。

  对工业废弃地进行景观改造在国外并不鲜见,如德国杜伊斯堡的煤气包被改造成大型游泳池,维也纳的百年储气罐被改造成现代居民楼……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专家指出:“这些做法在国内能否复制仍存疑,比如几十年的工业储存器用来住人是否存在安全问题,如何处理老建筑的文化价值与稀缺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等等,都需要充分论证。

  原长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一名参与煤气包地块改造的副总经理说:“这三个煤气包位于长风商务区范围,对于一个现代化服务区来说,出于观感和土地集约利用率的考虑,拆掉这些煤气包似乎势在必行。

  从2004年到2010年,长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曾多次与负责煤气包运营的上海燃气集团等进行协商,希望拆掉煤气包。2011年12月,上海市政府颁布“退二进三”政策,允许工业地块退让出来,一部分建设商品房,一部分建设保障房。

  2013年,在上海“退二进三”政策推动下,普陀区房管局与市住宅建设发展中心、上海城建集团和申能集团签订意向书,分别由上海荣和公共租赁住房运营有限公司和上海丰鑫置业有限公司对煤气包所在的“长风8号西”地块进行公共租赁住房和商品房建设。

  如今,煤气包地块经过彻底改造,将以优美的生产环境和更符合现代化城市服务功能的面貌获得新生。根据上海国资委办公室发布的消息,建成的483套成套公共租赁住房、352套宿舍,将解决长风商务区引进人才住房问题,助力上海老工业区实现“退二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