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心,为什么是上海?

25.05.2015  21:06

  上海《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将于今天召开的十届市委八次全会上审议并通过。这意味着,已有一年热潮的“科创中心”,将正式进入“进行时”。

  习总点题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何独独提给上海?就科创中心而言,上海又到底有什么底气、有什么优势?

  在不少人对上海的创新潜力持非议的时候,或许特别需要重新审视上海的所长。

  说实话,许多人并不看好上海的创新。其理由是,上海无论在创新型企业的活跃度,还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度方面,近年似乎都有衰退之势;与深圳甚至北京相比,上海的社会风气似乎也趋于保守。

  被反复拿来说的一件事,是上海错过了“BAT”。由于种种原因,互联网三巨头都与上海擦身而过,这令许多人至今耿耿于怀。而除此之外,近年引领创新风潮的华为、小米等新兴巨头,也都不在上海。

  那么,能不能就此判定,上海在创新之路上已经输了一截?显然不能这么武断。

  如果看清楚“科创中心”的内涵,便会发现,最适合承担这个使命的,恰恰是上海。而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发展背后,上海藏着独特的优势。

  理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至少要看三个维度——“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全球影响力”意味着顺应和对接全球科技革命的大趋势,进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集聚创新资源,赢得创新话语权;“科技创新”,意味着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中心”,则意味着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是自己跟自己玩。

  有“综合优势”,很少有城市能像上海这样全面

  参照这三个维度,上海的优势便能充分体现。简而言之,这种优势就是“综合优势”。

  如果比单项,也许在很多方面,上海都不是最强的——论科研院所绝对数量比不过北京;中小企业的数量和政策灵活度比不过深圳;经济总量和规模比不过广东和江浙。但如果将各项因素叠加在一起看,很少有城市能像上海这样全面——

  上海的区位优势不可替代,既是对外连接全球网络的窗口,也是对内辐射区域腹地的龙头,区位上两个“扇面”的结合,使上海的天然地就具有对接全球和辐射全国的条件。

  上海拥有复旦、交大、同济、中科院上海分院等一批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有165名两院院士、626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有20.9万名研发人员,绝对量上与意大利、加拿大总体持平。上海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的比重每年都在上升,已相当于全国的1.5倍水平,R&D经费的增速也已经超过了GDP增速。还有学者研究发现,从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总部数量上看,上海在全球研发投入强度最大的1000座城市排名表中,位置仅次于东京和硅谷。

  上海的产业结构和企业构成也颇为全面。既有在中国产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一批老牌国企,其中多家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更有大量外资企业和外资研发机构——据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12月,外商在上海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84家、其中亚太区总部24家,投资性公司295家,研发中心379家。通用电气上海研发中心、杜邦上海研发中心等30家外资研发中心,均为其总部在全球布局的最高层级研发机构。同时,民生人寿、支付宝、万达集团等多家具有影响力的民企,也已经或将要把总部迁至上海。

  上海推进多年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等“四个中心”建设,以及率先探路的自贸试验区改革,则都将为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功能支撑。

  科技资源比较丰富,人才比较集聚,综合基础设施比较完备,法治环境比较健全,金融资本相对汇聚……这些都是上海经过时间检验,并得到公认的基础。科创中心不是一个单项,它考验的是城市施展“组合拳”的能力。与之对表,上海的“创新结构”称得上比较完备。

  开放和规范,上海最重要的优势

  再进一步看,上海最重要的优势在哪里?概括起来,至少有两个方面:

  一是开放。

  上海市领导反复说,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此言不虚。看看历史便知,整座上海城就是一次次开放的产物。1978年以来上海造就的辉煌,也是得益于改革开放。

  对今天的上海而言,开放不是一个简单的开放经济概念,更体现在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开放的传统令上海能够容纳多元创新主体,进而使配置全球创新资源成为可能。

  同时,上海也具备特殊的开放先机,便是自贸区改革。将自贸区试点率先交给上海,本身就考虑到上海的开放优势。自贸区改革的实质是对接全球通行的各类规则,并改变政府管理方式,这同样是打造科创中心之所需。自贸区与科创中心的碰头叠加,尤其是在浦东张江自主创新试验区和自贸实验区的“双自联动”,显然将为创新领域的规则探索提供宝贵的试验田。

  二是规范。

  上海是中国公认的最讲规则的城市,上海的政府在灵活度上或有提升空间,但对规则的捍卫及其推动下整个城市的规范化运转,则是有口皆碑。对科创中心而言,只要创新在持续深化,一个规范运作的环境就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创新成果是否得到充分的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创业者是否获得了足够的便利?普通人想要创新是否能得到公平的机会?这些与创新密切相关的问题,都考验着政府规范运作的能力。

  事实上,前期针对“科创中心”的调研和准备中,上海的各级政府已经在向自己开刀。上海希望以政府自身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营造一个规范而高效的创新环境,并通过对自身权力的限制来激活更多的社会创新活力。

  从本质上说,“科创中心”是一个国家战略,其意味着通过科技创新找到真正能驱动未来发展的动力源,并以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深度参与未来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上海素有承担国家战略的传统,上海的先天条件也决定了承担国家战略的必要性和责任。

  科技创新的竞争是一场高层次、综合而复杂的实力比拼。对中国而言,它也意味着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的全面转换。这绝对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有先行者的突破。上海便是这样的先行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据称有这样的潜台词:如果上海都不能做到走在世界前列,那全国谈何容易?

  至于外界褒贬不一的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问题,上海深知过去的短板,并加紧以一系列改革措施予以攻破。这方面,也不必妄自菲薄。苹果CEO库克就说,上海“是一个任何梦想都能实现的伟大城市”。外人尚且如此,我们自己就更应该看好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