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为上海交通出谋划策20年 缔造世博交通完美答卷

08.10.2014  10:22

     

工作中的朱洪(左一)一丝不苟       

朱洪正与同事一起研判交通状况

      东方网记者王永娟10月8日报道:长假里,上海的交通会怎样?前后几天会有什么差别?上海地铁什么时候人流量最高?搞大型活动,怎样组合交通方式更简便快捷?这些,在朱洪的心里都有一笔清晰的帐。已经在上海城市综合交通研究规划所工作了19年的朱洪,谈起自己的工作时语气中流露出自豪:“上海20年的交通变迁,很高兴自己能一直在旁边出谋划策,很荣幸自己和时代一起在成长。

   坚持入户调查:因为“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说起朱洪,就难免会提起最近的一则新闻——“上海市进行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为新一轮交通规划发展提供可靠资料”。而这,也是朱洪第四次参与综合交通调查。从1986年开始,上海每隔5-10年就开展一次全市性综合交通调查,每次调查成果都记录着这座城市的交通发展历程。朱洪1995年大学毕业进入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研究规划所工作时,还只是在第二次大调查里做一些配合工作,2004年第三次大调查他已成为技术骨干,但他还是坚持下基层,陪着调查员一起去当地居民家中开展调查,甚至是南汇、奉贤、崇明这些偏远地区。下基层“入户调查”是件很辛苦的事,因为难免会遇到不配合的居民。但在朱洪眼里,这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因为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时候会有人跳出调查内容,问我们一些别的问题,比如这里什时候造地铁啊,公交车啥时候能通进村来啊?”从这些迫切的询问中,朱洪感觉到了老百姓对改善交通的期盼。于是,在朱洪心中形成了一种这样的认识:调查工作如果仅仅是为研究其生命力是非常微弱的,只有为政府所用并且改善市民出行交通才有其存在的意义。之后,朱洪不仅做好份内事,还主动提出调查成果转化、优化调查方案、提升技术手段等,并亲自给调查员培训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2009年第四次大调查时,朱洪的工作赢得了领导的肯定,从专项负责人变为了技术负责人。又一个5年过去了,上海组织开展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然而,在此之前,有人提出质疑,认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的应用,获取数据似乎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沿袭了几十年的综合交通大调查还有必要进行吗?对此,朱洪坚持认为,技术手段的革新让大调查从传统的获取数据、掌握特征、挖掘规律中拓展开去,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面向未来的研究中,比如在出行人的意愿、出行成本考虑等主观因素,会更加多地影响到将来的交通发展格局。但这些只有在城市集中区、郊区新城、城郊粘连区等科学取样、精准定位的入户调查中才有可能获取信息。最终,第五次大调查采用了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很多建设项目都是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来支撑的,我们希望那个结果能更精确,能更好地反映居民的需求。

   世博会:给世界留下一份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在朱洪的职业大考中,还有一份辉煌的答卷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的,那就是他和他的团队对世博交通的畅通有序所作出贡献。对于普通人来说,上海世博会是184天的辉煌,但对于朱洪和他的团队来说,是8年的坚持。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坚持”这两个字的真正内涵。世博会的在上海的召开是一件让全上海甚至全中国人都欢欣鼓舞的事情,但对上海的交通规划人来说却是收到了一份挑战书:上海在此之前从未承办过如此大的盛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缺乏,也没有可套用的模板,这个交通规划到底该怎么做?勇于挑战,不轻易服输。在困难面前,朱洪和他的团队选择了坚持。他带领团队全面参与了世博交通规划,组织开展了20多个世博交通专题研究,为之后的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他们还去北京奥运会“偷师”。一天,朱洪和同事们在奥运场馆附近观察地铁客流。突然,下起雨来,很多乘客没有带伞,人流在地铁口越积越多,当时的情形真让人有些担心。但是,让人惊奇的是,奥组委事先准备了大量的一次性雨衣免费发放,人流很快消散。朱洪的衣服被雨水打湿了,但是一份世博交通大客流应急方案在他脑海中却变得逐步清晰起来。2009年3月,朱洪和他的团队向市里交出了一份思路清晰的“世博交通保障中期评估报告”,得到了市领导的认可。之后,他又牵头研究世博交通保障总体方案,负责起草了世博交通方案公示稿。“世博会开始了,相当于我们把自己的方案交给了世人去检验,这180多天,每一天都都是一种检验。”世博会开始了,朱洪他们又接到了新的任务:每天编写世博交通研判报告。于是,他们每天在现场观测大客流,检验方案的实施情况;在办公室分析数据,提出方案优化建议,预判下阶段交通运行情况。双休日和节假日,因为园区客流大增,他们的工作则更显紧张。“可以这么说,就在世博会的最后一天,我们还在研判分析,为的是让方案更加完美。”据统计,世博期间朱洪和同事们共开展了数十项交通调查,范围覆盖全市各交通体系,发放调查问卷50000张,投入人力2000人次。184天,每天一期世博交通研判日报,每周一期研判周报,每月一期研判月报,他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开展研判评估工作,其中有好几期是针对世博大礼包、极端大客流等的研究专报,为世博交通方案动态调整提供了依据,为世博后的交通发展留存了一笔财富。前几天,记者去上海迪斯尼采访,在谈到在建的迪斯尼度假区将来可能面临的大客流时,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副总裁王凯地表示,世博会的经验积累对迪斯尼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对于可能的大客流,完全可以应对。

   敢发不同之声:低碳交通不仅仅是公交优先

  作为一名城市交通规划者,朱洪对上海的交通有着自己的独到的看法,并敢于在业界发出不同的声音。因为在朱洪看来,做交通规划,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前瞻性,不能只考虑当前,还要考虑到未来,考虑到方方面面,作出的规划要经得起三十年,甚至五十年城市发展的考验。推广公共交通,是目前国内很多的城市的交通规划重点。然而,在一次梦想讲堂上,朱洪提出“推广公交,未必就是节能环保的”。这个论点让在场的人为之一惊。“大家通常认为做轨道交通就是环保的,开小汽车就是能耗大的,其实不然,当一部地铁上的乘客数量不足的时候,那其实平均到每位乘客身上的能耗是巨大的。”朱洪指出:提升运输效率是关键。在演讲中,他分析了轨道交通人均碳排放强度逐年增长情况,并认为轨道交通的能耗效率与轨道交通的运输效率直接相关。朱洪认为,近几年交通管理部门为了降低公共交通工具的能耗,在轨道交通设施、电动公交车辆等交通工具上花了很多功夫,上海在这方面技术已经十分先进,但是光在这方面投入今后收效会越来越不明显,没有余力。根据朱洪几年的研究,认为低碳交通发展有四个途径,目前所做的改进减排技术控制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只是其中一个,还需要从协调用地布局,控制出行总量和距离;优化交通结构,控制高碳的机动化方式;提高运输效率,控制单位客运量的碳排放等三方面多管齐下,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也应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朱洪就是这样一个完美主义者。对工作他全情倾注,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这些特质也深深地感染着周围的同志。与他有过接触的领导、专家、科研人员都说,交通研究工作对朱洪而言,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乐趣所在。就像他的一句人生格言:我们快乐、自信地前行着,有的时候是乘客,有的时候是司机,既要留下稳健的脚步,又要划出美丽的轮弧。是的,他就是这样,快乐自信地走在交通科研事业的道路上,用自己深厚的专业积累、独到的见解为上海城市交通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

   朱洪简介

  朱洪,男,1973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汉族,大学学历,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师,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副所长。从事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交通政策研究工作19年,参与了多项开创性工作,包括国内第一本交通白皮书、上海轨道交通基本网络规划研究、世博交通保障和交通节能减排等,曾获得国家部级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三等奖等。先后荣获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城市之星”杰出青年称号,多次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先进个人,荣立世博会交通保障三等功,并被评为世博先进个人。其领衔的“朱洪交通政策研究创新工作室”被授予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