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洋结合"调查提速 朱洪:"接地气"的交通规划师

08.10.2014  11:42

  “上周举行的入户调查,目前已收集了97%的数据,进展比预计顺利……”在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里,正在举行关于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实施情况的总结会。这时会场上响起一个声音:“我注意到一个问题——目前上传的数据里,超过27%的受访者是离退休人员,比例有些偏高。接下来要先根据各区县人口结构,对这些数据进行样本比对,然后才能进行分析。

  开口说话的人叫朱洪,交通所副所长。自1995年大学毕业进入交通规划领域,他已为上海城市交通发展贡献了近20年心血。“从2000年国内第一本交通白皮书,到世博会期间制定交通方案迎接百万大客流,都有他的份。最近的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他也担任了技术负责人。”所里一位年轻人满怀敬意地说。

   拉着洋专家骑车“兜风

  作为一位交通规划专家,在同事眼中,朱洪最大特点之一是“较真”。

  时间回到14年前,当时上海正在组织人力编制《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这是当时国内第一本交通白皮书,课题牵头单位很重视,特意从英国和法国各请来一家专业咨询公司“挑大梁”,并要求朱洪他们提供技术支撑。

  但合作很快陷入僵局,外国专家甚至向管理部门“告状”,说交通所对他们“有所保留”。原来,外国专家做定量研究需要交通所提供数据,但朱洪把所里的基础数据和模型数据都交给对方后,外国专家一口咬定数据有问题。

  “2000年之前,上海的私家车还不多,所以我们没有统计每个居民区的私家车数量,将更多精力放在统计单位公车数量上。但外国专家不理解,认为这是‘偷懒’。”朱洪说。

  此外,双方还在如何对待自行车和燃油助动车的问题上有很大分歧。两家外国咨询公司都认为,要鼓励发展两轮交通方式。朱洪他们则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自行车可以适当发展,但要限制发展燃油助动车。

  由于那两家咨询公司在国际上名气很响,属于业内权威,因此面对两家公司的指责,多数人都认为是交通所的问题。课题牵头单位甚至在收到告状书后,通知交通所必须在第二天一早给出解释。朱洪不服气,他和同事通宵加班准备“辩词”,一直弄到第二天清晨,然后每人洗把脸提了提神,就带着材料去和洋专家“对簿公堂”了。

  在随后的数次沟通中,朱洪仔细解释了当时上海市民的出行习惯,甚至拉上外国专家,工作日早高峰一起骑自行车在市区转悠,边蹬边看。“骑了几圈,外国专家改口了,说两轮交通工具虽然环保,但根据上海的客观条件,还是应该加以引导和管理。”朱洪说。

  在交通所所长薛美根看来,正是因为有朱洪这样较真的技术人员,使得这份交通白皮书非常“接地气”,对上海此后10年的交通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真正发挥了作用。

   准确预测出世博大客流

  朱洪说,和外国专家"过招"只是他的份内工作,真正难忘的还是为上海世博会制定交通保障方案期间的点点滴滴。

  记得世博会刚开始没几天,他就接到一项特殊任务:检验园区闸机统计人数功能的准确性。这项工作看起来很无趣,实际上关系到园区内外供给配置和应急指挥,经过商量,他决定采用最"笨"但最保险的办法:人工清点。

  第二天,朱洪带着300名调查员,分组驻守在园区13个出入口,数了整整一天人头。"一开始还好,过了几个小时,只觉得满眼黑压压都是脑袋,数人头数到反胃要吐,只好用力揉眼睛坚持。"

  从开园数到闭园,再将所有原始表格连夜统计出来,第三天一早,一份关于闸机准确性的报告就送到了世博局,成了后来园区客流统计的重要依据。

  据统计,世博会持续了184天,朱洪带领团队累计在园区内外投入调查员2000人次、发放问卷5万张、制作了184期交通研判报告。

  "最自豪的就是我们准确预测出了10月中旬那次极端大客流。"朱洪说。这是一次技术"含金量"极高的预测,难度大到连交通所当时的"镇所之宝"都无法胜任。"交通所有一个复杂的数学模型,可以预测城市综合交通流量,虽然精度很高,但主要用于规划,无法做到每日预报。"

  于是,朱洪带着他的团队着手改造"镇所之宝",抽丝剥茧从海量数据中分析出各类交通流量和入园客流间的关联,将原本的规划模型"升级"成了预报模型。而且随着建模的数据越来越多,预报准确率也越来越高。到世博会后期,这个模型强大到只要输入实时轨交客流及部分道口的车流量,就能预测未来2小时内即将入园的人数。

  "记得那天是周五,我们拿到天气预报后用模型算出第二天可能要打'硬仗'。第二天一早,又发现高架上的大巴车明显增多,符合之前的预判,管理部门立即根据预案打开全部通道,所有志愿者马上到岗维持秩序……"事情已过去4年,朱洪对这个场景仍历历在目,"经过世博会百万客流的考验,接下来为上海迪士尼乐园做交通方案时心里有底多了。"

  根据朱洪分析,迪士尼开园后将迎来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庭游客,"和世博会相比,迪士尼的客流波动更大,大客流主要出现在寒暑假,天气晴好的国庆节等长假还可能出现极端大客流。"为此,他初步设想,今后要将"建设交通分级保障体系"、"加强停车管理、引导公交出行"等相对成熟的世博经验,经过改造和强化后,融入迪士尼的交通保障方案中去。

   "土洋结合"使调查大提速

  眼下,朱洪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全市第五次综合交通大调查上。

  从1986年开始,上海每隔5年到10年就要开展一次交通调查,为今后一段时间交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朱洪从1995年加入第二次调查开始,逐渐从调查员成为技术骨干、专项负责人,直到成为本次调查的牵头负责人。按理说,随着上海交通问题的日益突出,管理部门对交通调查也应该越来越重视,但和2009年第四次调查比,今年的调查却面临更大的挑战以及质疑。

  有人提出,现在已经是"大云平移"(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经济、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各类数据库可以相对简单地获得市民出行的交通数据,沿袭了几十年的大调查,特别是入户调查费时费力,还有必要搞吗?

  "交通信息平台的确蕴藏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但数据只能反映现在的交通基本状况,要想进一步掌握交通出行的内在规律、市民出行的主观意愿,仍需要用传统的调查方式获取。"朱洪反复和各管理部门沟通,终于获得了支持,并开创了"土洋结合"的全新调查方式:既保留了入户调查等"土办法",又大量使用手机定位、车牌识别、交通卡数据等新技术,并在入户调查环节中引入手持信息终端,将纸质问卷变成电子问卷,使调查员可以在居民家中实时录入、上传数据。

  同时,朱洪还和同事一起调整了问卷里的部分问题。比如,经过再三斟酌,去掉了关于被访者家庭收入的题目。事后有调查员告诉记者:"现在市民的警惕性普遍比较高,即便有居委会干部陪着,有些人也不太愿意接受调查,特别是不愿回答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去掉收入这道问题后,感觉调查难度顿时降低了一半。"

  据统计,使用手持终端加电子问卷后,包括询问和数据录入在内,本次入户调查的平均时间缩短至20分钟。再加上数据传输方面的进步,全市7.5万户家庭接受调查后,短短一周数据便已收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