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钮卫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图]

09.01.2018  19:55

1月5日,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唐时期沿丝路传播的天文学研究”开题论证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召开。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关增建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直属支部书记王震出席并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前所长王炳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韩琦研究员、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院长曲安京教授、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南亚系主任陈明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纪志刚教授作为评审专家出席会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钮卫星教授、子课题负责人唐泉教授、关瑜桢研究员以及各子课题核心成员、本院师生等共40多人参加了此次开题论证会。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钮卫星教授主持,钮卫星首先介绍了参加开题论证会的专家组成员和部分课题组核心成员,向他们的到来表示了感谢。然后,王震向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表示了祝贺,高度赞扬了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中取得的成绩,称其是交大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王震就与会专家以及未到场专家长期以来对研究院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开幕式后,关增建主持了开题论证会。首席专家钮卫星教授就课题研究状况及选题价值、总体框架和预期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子课题结构和主要内容、预期成果和研究队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他认为,丝绸之路在承载中外科学文化交流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古代天文学作为古代世界文明共同体所共享的一种专门知识,在不同文明之间进行着交流与传播,而超越以往研究的静态性质,获得在时间与空间上呈现动态过程的丝路天文学传播图景是此重大项目的首要任务。研究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下辨析各文明天文学内容的异同和源流,考察天文学与各自社会、宗教、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讨论跨文明传播中所产生的碰撞与融合。课题以古代天文学交流为窗口,揭示背后所蕴含的知识传播与文明兴衰之间的深刻联系,同时挖掘丝路精神的核心意义,对于确立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展示中国古代文明及其贡献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之后,各子课题成员分别就各自研究计划与思路进行了汇报。 

与会评审专家对该重大项目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王炳华认为本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填补了从各文明天文学发展变化分析彼此之间关系的研究空白,并建议课题组可以对新疆吐鲁番考古资料进行关注与考察。汪前进肯定了课题组的前期工作与研究意义,建议聚焦研究内容,期待在核心文献上取得突破。韩琦建议对各子课题间的交叉重叠之处进行进一步处理,与各个相关研究所及语言专家加强交流,获得更多信息。曲安京认为该课题宏大的研究视角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期待能够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视野的拓展,建议明确研究边界,以便于工作顺利展开。陈明对课题丰富的研究内容,及跨越多种文化的研究框架表示赞扬,建议天文学本身研究之外更多关注外史内容,考察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使用问题。纪志刚认为该课题在中外科学技术交流研究中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希望能够通过课题的实施培养一支年轻的研究队伍。关增建认为该项目研究意义重大,同时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与困难,肯定了纳入考古学内容的研究框架,建议在研究中要关注重大历史事件背景与影响,考虑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传播内容的接受情况。 

项目团队与评审专家展开热烈讨论。钮卫星等课题组成员分别就项目研究的细节回答了评审专家的问题,纷纷表示,一定充分吸收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保质保量地完成各自的研究任务。 

评审专家组组长关增建对开题论证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汉唐时期沿丝路传播的天文学研究”课题研究对深入了解沿丝绸之路科学文化交流特别是天文学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学术价值;课题框架设计合理,子课题与总课题、各子课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清楚;研究思路清晰,方法合理,内容充实,理论创新和现实意义等方面的预期目标明确;研究基础扎实,前期成果丰富;研究重点突出,问题明晰,学术创新性强。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开题。 

当日下午,还召开了一场与项目研究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出席开题论证会的部分专家和课题组核心成员奉献了六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分别是王炳华的“新疆考古与欧亚文明”、陈明的“丝绸之路出土文献与中印文化交流”、台南艺术大学庄蕙芷博士的“唐代中日壁画墓中的天象图比较”、曲安京的“秦汉历法复原”、中国社科院刘未沫博士的“数的宇宙生成论:北大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与柏拉图《蒂迈欧》比较研究”、汪前进的“汉传佛教科学研究浅说九题”。这些精彩的学术报告向与会师生分享了一顿丰盛的学术大餐,同时也大大地推进了本项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