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政府间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24.01.2018  12:30

1月13日,2017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气污染政府间协同治理机制研究”开题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周强致辞,项目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南作课题内容介绍,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陈高宏主持会议。

顾锋指出,环境治理,尤其是大气污染治理,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更是管理的问题。社会管理中的大气污染治理更为复杂,亟需我们有更多综合施策办法加以协同,因此,这个重大课题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挑战,迫切需要在座的各位专家提出针对性建议,也希望课题组成员在充分吸取各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能够开展深入研究,为国家建言献策。

评审专家组组长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院长高翔与周强、南京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小明、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孙海鹰、陕西省环保厅大气污染治理办主任姚晓军、杭州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陈健松、杭州市区县工作处处长王建辉、上海市环科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李莉和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耿涌等专家组成员围绕课题内容进行评述并就课题的主题进行研讨交流,课题组主要成员上海交通大学中美物流研究院教授赵来军、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程金平等参与研讨交流。

强化大气污染治理政府间的协同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强调要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吴建南表示,大气作为非常重要的公共物品,决定了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它的污染程度是衡量政府绩效非常重要的维度。一段时间以来,大气流动和污染扩散的自然规律已经为各方面高度重视,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探索和推动政府府间协同治理至关重要。

吴建南介绍说,本项目子课题将分别从大气污染政府间协同治理的组织结构、目标责任考核、政策工具和保障条件等方面进行研究。在组织结构方面,分析大气污染治理中,不同政府间协同实践的组织结构差异以及组织结构对环保部门发挥作用的影响等。在目标责任考核方面,探究如何科学地进行目标设置,以及优化不同层级政府的问责机制等。在政策工具方面,梳理现有大气污染政府间协同治理政策工具、分布情况和实施效果等。在保障条件方面,考虑财政和人力投入策略、过程监督策略、绩效评估策略等对提升大气污染政府间协同治理绩效的影响。

高度重视各地区空域大气污染防治效果与经验总结

项目专家组对课题组所做的开题报告给予高度肯定,一致认为该课题的研究基础扎实、内容丰富、特色突出,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与会专家也就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向和关键问题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

周强表示,大气污染治理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完成,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建议课题组总结好过去五年国内实践的经验和短板,对标发达国家先进城市好的经验,在整个机制上提出更好的内容,深入研究用什么机理机制和体制政策设计,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更平缓的地达到未来更好空气的目标。

李莉认为,不同区域间的政府间协作机制完全不一样,有必要针对不同城市群的特点,探索不同城市群政府间协同的不同模式;同时也应该考虑不同区域的政府体系内部部门间的协同机制以及多污染物的协同治理机制。

专家组还根据具体的实践经历提出要从考核的公平性、客观性和公开性来评估大气污染防治的效果,并充分探究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政府间协同中发挥的作用;同时建议着重聚焦长三角大气污染协同机制开展细致研究,强化大气污染问题的成因分析并统筹考虑相关部门在治理中的职能。

高翔表示,该课题将为我们总结过去大气污染治理实践、展望未来推进举措提供重要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建议课题组重点总结和提炼成功经验,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为美丽中国的蓝色天空提供理论研究路径。

与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还就“大气污染政府间协同治理机制”进行了跨学科研讨交流,课题组成员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为下一步合作的开展做了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