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中华大典·天文典》再现中华辉煌天学遗产[图]

13.11.2015  11:28

近日,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出版工程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华大典》之《天文典》(5卷)终于付梓,并于今天(11月1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正式发布,这部1000多万字的巨著跨越千年,汇编、甄选了中国历代古籍中最有价值的天学记录,再现了中国辉煌的天学遗产。  

《中华大典·天文典》项目启动于2008年,是以国家的名义和力量组织编写的一部全面的中华古籍大型系列类书,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古籍整理项目,分为24个典,共8亿多字,所收的汉文古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学、历史、农学、林学、医学、药学、地学、天文学、语言学等各门学科,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可以和明朝《永乐大典》相媲美的中国古典文化集成。 

该巨著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负责编纂,研究院院长江晓原教授担任总主编,包括《历法分典》、《天文分典》和《仪象分典》三个分典,编纂耗时8年,实际出版字数达1096万字。  

天文典》各分典按文献年代从早到晚排列,编纂者把我国1911年以前历代典籍中含有天文历法内容的资料摘录出来,提取出最有价值的部分进行了标点和科学分类,使分散的材料得以系统化;同时,《天文典》将板刻、手抄等形式的古籍转化为现代排版方式,大大提高了古籍的使用效率,为后人继承、利用各类中国古代天学遗产,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史料库。  

总主编江晓原教授介绍,虽然天体演变要经历几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古代记录的天文现象科学性、准确性又较差,但仍然可以作为现代天文学研究的珍贵参考资料。古人相信"天人感应"的说法,认为天象和人间事务之间有神秘的联系,所以古人在叙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重要人物诞生死亡时,会把当时特殊的天象(如日月交食、彗星、客星、行星特殊位置等)虔诚地记录下来。“天文学家借助现代手段,对这些天象进行回推计算,就能确定某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年代。比方说,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在史学界一直有争议,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研究小组根据早期史籍里关于武王伐纣时的各种天象记载,确定了周武王在牧野攻克商纣王的时间发生在公元前1044年1月9日清晨。”江晓原说。  

此外,江晓原还表示,古代的天学遗产还是现代人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文献资料,并且还能为天文爱好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现有天学记录中保留了大量古代中国人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记录,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而且目前除了专业的科研人员之外,业余天文爱好者也越来越多,和其他科学学科相比,天文学具有特殊的审美性,它是对普通市民进行科普教育的广阔领地,是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的最佳切入点,对于天文发烧友来说,这部内容精简、分门别类、句读清晰的《天文典》非常值得期待。 

来源:上海热线 2015.11.12 

原文: 《中华大典·天文典》再现中华辉煌天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