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中华大典·天文典》历时八年终面世

13.11.2015  18:43

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大典》的《天文典》五卷本终于付梓。昨天,这套1000多万字的巨著在上海交通大学与公众正式见面。业内认为,这套典籍汇编、甄选了中国历代古籍中最有价值的天学记录,弥补了我国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天文学发展从未系统梳理过的缺失。  

据悉,作为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出版工程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中华大典·天文典》项目启动于2008年,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负责编纂,研究院院长江晓原教授担任总主编,包括《历法分典》、《天文分典》和《仪象分典》三个分典,编纂耗时8年,实际出版字数达1096万字。  

关于天象的记录是天文学研究的宝贵历史资源,可惜的是它们大多散见于各个时代,再加上现存古籍材料大多未标点,古代天学的涉及面又很广,记录深奥难懂,这为研究者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专家认为,《天文典》五卷本的编纂意味着对古代浩瀚天学资料重新理解和重新考证,各分典按文献年代从早到晚排列,编纂者把我国1911年以前历代典籍中含有天文历法内容的资料摘录出来,同时,还将板刻、手抄等形式的古籍转化为现代排版方式,这大大提高了古籍的使用效率,为后人继承、利用各类中国古代天学遗产,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史料库。  

在现代社会科学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编纂《天文典》究竟有什么用处?江晓原认为,古代的天文观测不但对于现代科学研究影响极大,对于历史和社会学研究也会提供丰富的资源。  

天体演变要经历几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古代记录的天文现象科学性、准确性虽然较差,但仍然可以作为现代天文学研究的珍贵参考资料。比如,上世纪40年代,天体物理学家就证实,金牛座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恒星演化晚期星体剧烈爆炸的现象)的遗迹,这次爆发在中国古籍中就有非常详细的记载。随着射电天文学兴起,研究者随后在蟹状星云,公元1572年、公元1604年的超新星遗迹中都发现了射电源。所以人们猜想,超新星爆发后可能会形成射电源。但超新星爆发非常罕见,几千年才能有那么一次,所以这个猜想一直也没有被证实。195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泽宗通过考订从殷商时代到公元1700年间共90次新星和超新星爆发的记录,发表了《古新星新表》,在古代天文记录中寻找到了“超新星遗迹”,为超新星的研究打开了新局面。  

由于古人一直相信“天人感应”的说法,认为天象和人间事务之间有神秘的联系,所以古人在叙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重要人物诞生死亡时,会把当时特殊的天象(如日月交食、彗星、客星、行星特殊位置等)虔诚地记录下来。“天文学家借助现代手段,对这些天象进行回推计算,就能确定某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年代。”江晓原说,例如,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在史学界一直有争议,交大科学史研究小组根据早期史籍里关于武王伐纣时的各种天象记载,确定了周武王在牧野攻克商纣王的时间发生在公元前1044年1月9日清晨。包括孔子出生的日子,研究人员也根据古籍中记载的15个天象特点,从其中可以找记录的7个天象记录推测出了孔子的出生日期。  

来源:《文汇报》 2015.11.13 第02版 要闻  

原文: 《中华大典·天文典》历时八年终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