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上海市科学技术奖颁发 为上海科技界最高奖励 313项(人)获奖
本报讯(记者黄辛) 4月18日,2015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作为上海科技界的最高奖励,本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13项(人)。
此次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授予中科院院士金亚秋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江科技功臣奖;授予31项成果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9项;授予32项成果技术发明奖,其中特等奖1项;授予243项成果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1项;授予简·埃蒙德·阿布瑞尔等5位外籍专家国际科技合作奖。
在今年的获奖项目中,原始创新、自主创新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明显增加。如华东理工大学牵头完成的“单喷嘴冷壁式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关键装备开发及应用”项目荣获2015年度首度评出的技术发明特等奖。该项目解决了高灰熔点、高灰分劣质煤的清洁高效利用难题,实现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从跟踪到超越的华丽转身。
同时,一批获奖成果体现了上海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雄厚实力和前沿水平。第二军医大学曹雪涛研究团队关于miR-29 和miR-199 在免疫调控和肿瘤干预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于2011年分别发表在《自然—免疫学》和《癌细胞》。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杨小虎研究团队则从理论和观测两个方面出发,着力建立可靠的暗晕和星系的链接,将星系的整体形成研究,分解为研究不同质量的暗晕中各个时期的星系形成机制。
据悉,本次共有54个生物与医药技术领域的项目获奖,占全部获奖项目的比例为17.7%,充分显示了上海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实力和资源强大。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杨玉社、嵇汝运研究团队从1993年开始,潜心研究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合成了一系列新的化合物,最终筛选出具有新颖化学结构(NCE)的盐酸安妥沙星。拿到“ ‘十一五’新药创制重大专项”首个新药证书,是我国抗感染药物的重大创新成果。
一批从事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涌现。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年龄在5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有160人,占到了总数的52.5%;获奖项目的所有完成人中,这一比例达到了79.7%。分别比2014年提升了5.7和3.0个百分点。
一批优秀的青年科技英才脱颖而出,其中,获得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邹焕英出生于1982年,杨新海出生于1980年,是所有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年龄最小的两位。
此外,全部获奖项目中,第一完成人中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外籍人员的比例为18.0%。
《中国科学报》 (2016-04-20 第 4 版 综合 )
原文来源: 中国科学报 | 发表时间:2016-04-20 | 作者:黄辛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6/4/311403.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