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改革中创新笃行--2013统计公报解读

22.07.2014  02:07

马年之春,《201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统计公报》)如期发布。《统计公报》通过丰富翔实的数据和图表,全面记载了2013年上海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运行情况,综合反映了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看到,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和自身深化转型的压力,上海经济运行平稳有序,结构调整稳中有进,改革创新取得突破,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一、总体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为近年来经济增长最平稳的一年

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上海市生产总值达到21602.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01万元。在外部环境错综复杂、自身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的背景下,上海经济增速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人均GDP在全国各省市中继续保持领先水平,如此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

2013年上海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要得益于各季度GDP稳定增长的支撑。1季度GDP同比增长7.8%,2季度增长7.6%,3季度再度回升至7.8%,4季度增长7.6%,各季度GDP增幅落差仅0.2个百分点,这使得2013年成为上海近年来各季度经济增长最平稳的一年。

从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上海经济增速明显放缓,GDP年均增长8.6%,其中2012年、2013年平稳回落到8%以下。应该看到,上海经济增速回落,既有受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因素的影响,同时更是抓住机遇调结构、促转型的主动顺势而为。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既符合上海要素供给和能源资源环境现状,也符合转型期经济体潜在增长率逐步回落的一般规律,更是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总体看,上海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新阶段,增速放缓具有必然性,经济增长转向中速增长将成为常态。

二、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进展顺利。随着外资准入制度的负面清单管理、境外投资备案管理、工商登记注册资本认缴制以及海关和检验检疫联动监管等一系列投资贸易便利化措施的出台,自贸试验区建设前期效应初步显现。《统计公报》显示,至2013年末,自贸试验区新设立企业3633户。其中内资企业3405户,注册资本685.86亿元;外商投资企业228户,注册资本9.8亿美元。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省级行政区,经过两年的改革,其积极效应进一步显现,试点行业税负总体下降。2013年,广播影视业纳入试点范围,进一步放大了结构性减税的政策效应。《统计公报》显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以来,试点企业累计达19.5万户, 累计减税超过400亿元。小微企业受惠面广,据调查,试点企业税负平均下降40%左右。

大力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非公经济增长快于国有经济。2013年,上海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对部分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非公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上海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11006.76亿元,比上年增长8.4%,比公有制经济增幅快1.5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0.7%提高到51%。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入推进,经济增长继续领先。浦东新区聚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了完善市场监管体制等一批改革举措,全年向张江高新区下放13类20项行政审批权限,落实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分期缴纳政策。《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浦东新区实现增加值6448.68亿元,比上年增长9.7%,增幅高出全市2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9.9%。

三、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经济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从产业结构看,三产比重进一步提升。《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13445.07亿元,增长8.8%,增幅比全市GDP高出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2.2%,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看,内需增长继续领先外需。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增长8.6%、12.5%和7.5%,外贸出口则下降1.2%。内需增速显著高于外需,消费增速明显高于投资,经济增长由内需、尤其是消费拉动的特征进一步凸显。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从地方财力看,地方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109.51亿元,比上年增长9.8%。从企业效益看,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而上年为下降2.8%;实现税金总额1815.94亿元,增长11%,增幅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

四、四个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金融创新、金融开放的红利进一步显现。其一,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统计公报》显示,全年新增各类金融单位116家。至年末,全市各类金融单位达到1240家,其中,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单位数达到215家。其二,金融市场规模快速提升。2013年,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达到588.8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上海期货交易所总成交金额120.83万亿元,增长35.5%;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成交金额141.01万亿元,增长85.9%。其三,金融创新发展步伐加快。年内国债期货、沥青期货、黄金交易基金等一系列金融产品的成功推出,推进了上海金融市场国际化步伐,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加快推进,贸易投资能级继续提升。2013年,《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率先开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上海关区进出口总额达8121.37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9.5%。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6.0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19.05亿元,增长8.6%。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兴贸易模式快速发展,全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0560亿元,增长35.1%。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扎实推进,航运服务功能持续提升。2013年,启运港退税、期货保税仓单质押融资等试点顺利推进,浦东国际机场货邮中转集拼试点启动实施。《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76亿吨,比上年增长5.5%;集装箱吞吐量3361.68万国际标准箱,继续保持全球第一。货物运输结构优化,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为45.4%,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国际中转比例为7%,提高1.5个百分点。邮轮经济加快发展,全年上海港邮轮旅客吞吐量75.66万人次,增长1.2倍。

总部经济加快集聚,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市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2家,其中亚太区总部11家;投资性公司18家;外资研发中心15家。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16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5%。与此同时,上海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全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3.1亿美元,增长32.8%;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108.16亿美元,增长4.9%。反映出本市对外经济在重质量、强功能、优环境等内涵式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五、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民生保障继续完善

得益于本市推出的一系列促进就业和保障收入等政策的实施,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385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比上年增长6.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208元,实际增长7.9%。由于2012年本市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对企业就业人员年终奖金的发放和2013年加薪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工资性收入增长趋缓,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但应该肯定的是,在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本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相当部分企业存在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实现9.1%和10.4%的增速已是难能可贵。此外,随着收入分配体系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由2012年的2.31缩小到2.28。

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上涨,但涨幅回落。2013年,上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3,即比上年上涨2.3%,涨幅不仅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也比全国低0.3个百分点。从走势看,居民消费价格各月同比涨幅基本处于2%-2.6%之间,总体走势平稳。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以及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背景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维持在偏低水平,国内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市场流动性得到一定程度控制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价格上涨的压力。

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13年,上海调整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供应政策,推进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统筹建设、并轨运营、分类使用,全年新建筹措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11万套,共785万平方米;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10.3万套,共783万平方米。完成大型居住社区外围市政配套项目40个,拆除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74.6万平方米。住房保障体系的完善进一步改善了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上年的每人每月570元提高到64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年5160元提高到6000元。值得一提的是,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本市加快建设和完善养老设施体系。至2013年末,全市民政部门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收养性社会服务机构637个,床位11.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7.5万人。全市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230家,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340家,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533个,服务老年人28.2万人。

六、智慧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至2013年末,全面完成了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加快建设,智慧社区、智慧园区建设有序推进。《统计公报》中关于城市信息化的多组数据显示了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至年末,已建成700处宏基站和300处室内分布系统,实际光纤用户新增110万户,城市公共区域WLAN接入热点增加5000处,国际、国内互联网出口带宽分别达650Gbps和3500Gbps。二是信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2013年,全市实现信息产业增加值221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速快于全市GDP3.1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3%。显示出信息化与产业的融合发展越来越紧密。三是信息化智能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全年推广电子账单75万份;发放社会保障卡58.79万张。至年末,数字证书累计发放394.5万张;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可提供查询数据2.2亿条。

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高,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市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737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4%。全年受理发明专利申请量39157件,增长5.4%。年内认定和复审高新技术企业1446家;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709项,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项目占86.3%。研发投入强度的提高和创新主体创新活力的增强,为本市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市运行总体上安全有序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上海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607.88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8%。全年按国家新标准执行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AQI)为6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至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4%,森林覆盖率达到13.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随着人口总量规模的持续扩大,上海的城市运行和社会管理压力越来越大。过去一年,上海继续加大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力度,确保城市运行总体安全有序。《统计公报》显示,全年食品安全检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4.5%。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工矿商贸、火灾、铁路交通、农业机械生产安全事故11882起,造成死亡1224人,比上年微升1.3%。全年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57人,比上年继续下降。

八、城市人口规模继续扩大,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常住人口规模持续扩大。《统计公报》显示,至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15万人,比上年增加34.72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25.14万人,增加4.95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90.01万人,增加29.77万人。可以看出,在增加的人口中,外来人口的贡献率达到85.7%。虽然与2012年相比,外来常住人口增长的态势有所放缓,但外来常住人口对人口增量的贡献率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总体保持平稳。2013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0.05万个。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11.15万个。至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6.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较好地完成了年初人代会提出的4.5%预期目标。表明我们在取得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落实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等政策效应明显。

总的来讲,2013年,上海经济平稳增长,改革创新取得积极进展。但也要看到,我们的结构调整任务仍较艰巨,服务业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先进制造业发展后劲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

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201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上海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以改革统领全局,强化质量效益导向、强化生态环境导向、强化民生保障导向,勇毅笃行,攻坚克难,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发挥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