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菜篮子"版本迅速升级到4.0 自助售菜机也卖大闸蟹
上海形成了菜场、菜店、菜点等“立体菜篮子”。本月,数十种农副产品有望进一步“浓缩”进一台台摆在家门口的自助售菜智能终端。目前,沪上首台自助售菜机已落户金山;静安区将有至少8台自助售菜机入驻,家门口的“自助菜场”正悄悄形成。
4.0版菜篮子
自助售菜机也卖大闸蟹
一大早,头上顶着NO.0001金字招牌的“强丰自助售菜智能终端”在山阳镇蓝堡小区门外引来围观。陆续前来“尝鲜”的附近居民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自助买菜。到9点半,售价1元的青菜和售价3元的大蒜、生姜及干辣椒组合卖光。
这台长3.5米、高2米的智能终端共售35种农副产品,除了品种丰富的蔬菜、蛋、鸡鸭鱼肉等,还有面条和大闸蟹卖。强丰董事长吴连强告诉记者,公司在配送的过程中全程冷链,荤菜柜恒定4-5摄氏度,蔬菜柜恒定12-14摄氏度,确保新鲜。
透过售菜机的透明玻璃可以清楚看见,每样菜品都用保鲜膜包装在塑料盒中,生产日期、净重、单价、总价等关键信息一应俱全。编号为113的货格卖的是一盒盒装有2个西红柿的商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13就是西红柿代码,在按键上输入代码,系统提示现金请按1,刷卡请按2。记者投入4元钱硬币,系统找零后自动升起一台“货物电梯”,稳稳停到“5楼”,货格后方则将西红柿推上“电梯”,再降至取货口,完全不用担心西红柿会被摔烂。
一根玉米4元、一盒面条3元、一盒小排8元、一只老鸭50元、一盒大闸蟹98元……专程从浦东赶来凑热闹的孙大爷坦言,价格总体和超市持平,这对上班族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但我们老年人宁愿多走几步去菜场买便宜几分钱的蔬菜。”
静安区商委副主任叶景辉告诉记者,11月中旬,静安区将至少落地8台自助售菜机,为市民买菜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我们将率先在南京西路等社区试点,布点到距离菜场较远、设立临时直供点又有难度的小区。”
强丰董事长吴连强透露,中心城区的自助售菜机还将进一步升级,农副产品的种类从35种增加到45种,还将增加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功能。
3.0版菜篮子
蔬菜直销进社区
家住升平街的小张习惯下班后到距公司不远的华联超市买菜带回家,他听说社区要装自助售菜机面露喜色,“以后再也不用买菜拎一路了。” 其实升平街的“菜篮子”一点不落伍:这条静安区不起眼的小马路西起茂名北路,向东150米便是居民小区,但却每天都有新鲜农产品送来这里。 家住在此的邵奶奶告诉记者,去年以前,她每天步行10-15分钟去大沽路菜场买菜。“老伴和外孙女儿和我住,女儿下班也来吃饭,还要带饭回家给女婿,5个人的饭菜,每天不得不去菜场买菜;大沽路菜场在地下,潮湿闷热有些透不过气……”
“最近两年,我基本不去大沽路菜场了。”邵奶奶说,几乎每天早上都有固定公司的新鲜蔬菜、豆制品、点心、杂粮等摆摊到南西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门外——出门只要50米路。如今,邵奶奶每天早上在社区直销点购买素食品,荤菜直接去超市买,价格不贵心里也踏实。
靠近安顺路中心西路的长宁区纺大居委会周书记与邵奶奶有着同样的感受。“居民区有900多户人家,多为东华大学的退休教职工,高龄老人和留守老人多;最近的菜场在长顺路,距离约一站半路,不少老人买好菜也拎不回来,需要小区志愿者帮忙。”这一情况自去年11月底得以改观:每周一和每周五早上6点到7点半,来自沪郊田头的新鲜蔬菜摆进了居委会的多功能活动室,周书记感慨:“现在老人买菜真是方便多了!”
2.0版菜篮子
标准化菜场干干净净
和自助售菜机、社区直销相比,标准化菜场算是2.0版菜篮子,但胜在“兼容性”强。
去年入室的镇宁路菜场是静安区最后一个落成的标准化菜场。家住愚园路镇宁路小弄堂里的李女士2000年初搬进了万航渡路新闸路的商品房,几十年来保持着每天去镇宁路菜场的习惯。
“80年代的镇宁路菜场是个马路菜场,菜摊摆在路边,买菜的人都挤到马路当中,车子都过不去。”李女士对那时买菜脏、乱、差的场景记忆犹新,“大晴天很多人穿着睡衣睡裤甚至光着膀子买菜,落雨天穿着雨衣,一边买菜,一边还要当心被伞划到。
“后来,镇宁路菜场搬到了嘉园小区后面,顶上有了铁棚,条件有所改善,但自行车助动车乱穿,小偷也不少。”李女士告诉记者,如今的镇宁路菜场真心好,地面铺上了防滑砖,上下两层还有电梯,处处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