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台聚大人气 "乡贤"张金龙腾自家房百平米办"客堂汇"

30.08.2015  11:48

   小平台聚大人气“客堂汇”由一家变三十家

  “客堂汇”所带来的实惠不仅仅是设施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为了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张金龙搭设了以“客堂汇”为载体的文化平台,客堂汇虽小,人气却很旺,村民们都喜欢往这里聚。集中学习党史、推广最新粮种、宣传老年人卫生保健、逢年过节还组织村民看电影、办灯会等。

  2012年的元宵节,为了让过年更有年味,为了让元宵节回归传统,也为更好的发挥“客堂汇”汇聚民俗的功能。元宵节当晚,张金龙家内人流如织、灯火辉煌。装扮一新的农家小院里,百余盏大彩灯一齐点亮,村民们赏灯猜谜、观演听戏,更有手工艺爱好者利用废旧竹片、弃置纸张自制彩灯,结队巡游村组,与村民们一同重温传统元宵佳节的“农家味”,吸引了近百名村民的围观和点赞。

  张金龙的小院,吸引的不仅仅是村民,也吸引着志愿者们主动为村民上门服务。在活动中为村民们端茶倒水搬凳子;带村里的孩子们跳绳、掷飞镖、踢毽子;帮助老人看病、拔罐子;张金龙的“客堂汇”也因此成了徐行镇里的学习雷锋志愿者服务点、好心人服务点、学生社区实践指导分站……

  张金龙的“客堂汇”徐行镇前桥村八组做的风声雀起,使得邻村的“有志之士”也纷纷前来学习,他们按图索骥、求学取经,如今在徐行镇已有30个客堂汇,而作为徐行镇最早的“客堂汇”的创始人,张金龙也成为了30个“客堂汇”联谊会的会长。他鼓励“客堂汇”之间相互参观学习,组织各“客堂汇”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分享彼此间建设的成功经验。

  薪火相传孙子也要像爷爷一样做“乡贤

  别看来“客堂汇”的村民和老人居多,可他们却有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客堂汇在钱桥村”,而这微信公众号的制作人便是钱桥村的“新鲜血液”张金龙的孙子张晓冬和他的同事们。

  张晓冬今年22岁,今年大学毕业后,考上了村里的“大学生村官”。晓冬告诉记者,大学毕业时,爷爷曾和自己进行了一次谈话,并明确表示期望他回到村里工作,晓冬和爷爷商量,考到镇是不是更好些,可张金龙还是建议晓冬回到土生土长的村里。张金龙说,因为农村更接地气。

  爷爷张金龙对张晓冬的影响可谓从小到大耳濡目染。张晓冬曾经听自己的父亲说,小时候家里穷,可爷爷的工资确从来不拿回家的,都是拿去帮助村里有需要的困难户,而家里仅仅是靠着奶奶的手工编织卖钱过活。张晓冬也曾记得,小时候刮风下雨家里的屋顶漏水,爷爷从来不回自己修房顶,而都是在别人家帮忙。

  如今回到村里的晓冬用他的现代化技术为爷爷的工作注入了新鲜元素。他和几个年轻的同事一起,通过微信公众号发起活动、进行宣传;并试图教会在“汇客堂”的伯伯阿姨们播放PPT和上网浏览。由于晓冬的这一举动,几十年没挪过位置的张金龙的“客堂汇”在网上被安上了新翅膀、飞去了许多新空间,进入许许多多从来未到过村子的人们的手机里。

  支持张金龙办“客堂汇”的不仅仅是小孙子张晓冬。晓冬告诉记者,为了爷爷的工作,全家人出人、出钱、出力更在精神上支持老人家。晓冬的爸爸就曾经对老父亲张金龙说,只要您身体允许,能做就做,如果没钱就管儿子要。

  张金龙被大伙成为德高望重的“乡贤”,而他的事迹入选了“中国好人榜”;他的家庭也于今年入选为“中国最美家庭”。张晓冬说,爷爷就是我的榜样,也是全家人的骄傲,我既然继承了爷爷的工作,未来我也期望能像爷爷一样成为一名“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