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柏居民的健康"总管家":提升软实力 让患者信任

18.06.2016  16:42

 

  18年前,当张金伟刚来到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他并没想到,就此与这块4.54平方公里的土地结下缘分。身为12万龙柏居民健康“总管家”,老张以稳重、创新的改革思路,带领社区卫生实现蜕变。就拿社区门诊量来说,不少管理者追求数量递增之时,老张却在扪心自问:“门诊量一直走高,居民看病真的方便了吗?

  最新数据统计,令张金伟欣慰不少:去年上半年,龙柏社区门诊量同比前年增加7%至8%;今年上半年,门诊量同比去年增长明显放缓,仅为2%至3%。分析内中原因,延伸处方、长处方的实施,可谓最大主因,“居民省去诸多单纯配药的奔波,这才是真正尝甜头。

  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办公室里,老张掐着指头对记者说,“18年待下来了,社区卫生管理越来越灵活、精细。过去,居民不信任社区,如今,不少人首诊选社区。合理、有序的就诊理念有些样子了。

   打造硬实力,提升“患者圈”信任

  1998年刚被调入龙柏社区时,一张人口统计表摆在张金伟面前:医生水平不足、床位数不够。彼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近在咫尺,但居民“用脚投票”,没几个人愿意来就诊。

  张金伟设定了初步路径:改变,先从硬件做起。如今迈入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航华总院、青杉路分中心,整洁、有序是不少患者的直观感受。门诊大厅亮亮堂堂、病房干干净净,这一切,皆归功于当年的硬件改造。那一年,老张调整用房结构、压缩行政办公场所、增加住院床位。在这位老院长看来,社区卫生服务虽不局限于看病住院,但要吸引居民,看得好病、解决得了问题,最是关键。换句话说,抓住患者核心圈,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首要目标。据悉,增加床位后,目前中心实际可收治160名住院患者。老张同时列出住院优先排序原则:孤寡老人、病重病危、贫困家庭,符合这些条件的患者,优先考虑入住。

  硬件完善后,人才结构的完整,是为大计。中心选择一边招录新人、一边返聘退休医生。目前,中心内46名全科医师、30余名专科医师(包括口腔、儿科等),人才队伍相对齐整。随着生育高峰持续,儿科就诊难题凸显,龙柏社区内常年开诊的儿科,着实赚足人气。在儿科诊室门口,记者偶遇带着外孙来看病的居民孙阿姨,“阿拉囡囡3岁了,从生下来打预防针,到有小毛小病问诊,就没怎么去过大医院。”软实力的提升,大幅增加了患者信任度。数据显示,在此轮社区卫生综合改革之前,龙柏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已达35667户,签约服务人数达74632人。

   先进软管理,吸引“居民圈”黏性

  作为人口导入区域,如今,龙柏社区服务人口达12万人;门诊量也从中心初期设计时的日均300人次,一跃为3000人次有余。张金伟却不“知足”,“吸引患者来看病,并非难事。吸引普通居民选择社区管理健康,才是一道坎。”他直言:后者的进展,一度遇到瓶颈。几年前,家庭医生签约确实轰轰烈烈,但真正没病也联系家庭医生的居民,鲜有人在。增加居民这一“外围圈”对社区卫生的黏性,如何突破?

  真正的转折,源于信息化管理健康。记者获悉,信息化管理是闵行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核心,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后,会建立动态实时连续健康档案,居民健康信息、病史、处方、检查报告等均可查阅共享。张金伟介绍,通过建立高危人群数据库,家庭医生实现了疾病的早期筛查。他边说边打开电脑,慢性病管理数据一应俱全:肿瘤早发现率从8%升至30%,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率达95%,有效控制率达61%。彭先生通过社区早筛,及时发现了大肠癌早期病变,并由家庭医生转诊至大医院手术治疗。出院后,老彭在社区里成了“活广告”,“别小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发现的毛病被及时检查出来,救了我一条命呢!

  一项利好政策,为社区卫生发展带来契机:去年,申城试点社区签约“1+1+1”服务,家庭医生将拥有转诊权等更多“武器”。张金伟设想:如果居民有什么健康问题,第一个想到的是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参与初诊、转诊、康复等整个诊疗行为,那么就诊秩序就会井然有序,居民与医生的关系则更像是“契约型”的服务关系。

   谋求更远发展,仍有难关需攻克

  每天8时不到,张金伟就来到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里人都说,“医院才是老张的家,至于家,不过是个睡觉的地方。”年近花甲的老张告诉记者,18年来他见证了社区卫生的“化茧成蝶”:从最开始,大家并不知道何为“社区卫生服务”,到如今,脉络渐渐清晰。据透露,未来包括龙柏在内的闵行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将为四级网络中的“邻里中心”提供医疗康复服务。

  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扑面而来,申城社区卫生还将迎来更多发展契机。这位资深社区卫生管理者建议,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社区卫生还应攻克两大难点——

  人才,仍是社区卫生最需要的资源。闵行区卫生计生委的初步统计,整个闵行全科医师缺口约一半。张金伟坦言,目前龙柏社区卫生中心人才数量不缺、结构紧缺;返聘医生如不能持续接诊,后续人才青黄不接,服务难以持续跟进。充实人才队伍,加强培养力度、提升家庭医生待遇至关重要。此外,针对儿科等紧缺资源也应未雨绸缪,“签约家庭中,除却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外,儿童、中年人的健康需求如何满足,需要人才的后续补充。

  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大医院与基层社区的信息联动,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张金伟说,根据签约“1+1+1”服务的规划,未来50%的大医院专家号源由家庭医生转诊获取。在龙柏,已有居民听闻这一利好、前来咨询。然而,大医院、社区之间的信息互通、号源共享等,目前还较难,如能尽快落实到位,社区“健康守门人”将赢得更多居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