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成龙创意中心里的上理公共艺术设计
可以张开翅膀的蝙蝠,能够放音乐的九头章鱼,闪闪发光的马,可以摆动身体的机器人……虽然都是由略带锈迹的废旧金属材料“组装”而成,但是造型独特栩栩如生,仿佛让人置身于未来机器人时代。这些公共艺术作品都是上理工公共艺术系为上海成龙创意中心精心打造的,件件如同鬼斧神工,不仅外形好玩而且构思让人称叹。
蝙蝠雕塑
章鱼音响雕塑
“变废为宝”折射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公共艺术是一个较陌生的概念,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公共艺术作品是随处可见的,它们点亮了我们的生活。公共艺术作品在美化人们生活空间与环境的同时,艺术家与社会大众也进行了审美共享以及文化参与,他们通过艺术作品传递他们对人与环境的思考。上理工公共艺术系在一大批海归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可持续性设计推出了许多提倡绿色环保低碳生活设计理念的代表性作品,很好地诠释着“再生”和“循环利用”。
“虫洞之屋”作品宣传视频
公共艺术系李伟、林旭东老师设计制作的“虫洞之屋”就是代表作之一,曾经引起媒体广泛关注。“虫洞之屋”主体利用工厂废弃的木材、亚克力等材料制作,内部配上儿童绘画以及动画,在互动中唤起儿童热爱自然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虫洞之屋”在现场吸引了许多儿童前来体验,同时被吸引的还有正在为自己上海成龙创意中心寻找设计师的成龙先生。成龙先生对“虫洞之屋”给予高度评价,在与林旭东团队接触之后,双方一拍即合。这一次给成龙创意中心制作的作品的零部件大多数都是成龙多年来拍摄电影过程中用过的道具,“成龙先生很舍不得这些宝贝,但是道具越来越多,扔了可惜,放在那里又像是废铜烂铁。”林旭东老师介绍说,“变废为宝”是林旭东的特长,他曾经带领学生参加了包括新疆克拉玛依城市广场在内的多个大型公共艺术项目。在创作过程中,除了主要用这些道具之外,缺的零部件都是学生跑遍了上海各个大型垃圾场一点一点找来的。“我们不能为了制作新作品而破坏新东西,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旧东西做成新作品,让他们实现二次利用,这就是可持续设计的魅力。”公共艺术系负责人李伟老师介绍说。
林旭东老师在指导学生(王博 摄)
学生杨哲在设计
学生刘鼎辉在给作品喷漆
培养“准”青年艺术家的摇篮
据悉,此次成龙创意中心的公共艺术作品95%以上都是学生创作的。从这些作品的质量来看,丝毫不亚于社会上设计师的水准,有些细节还给人一种惊艳的感觉。在公共艺术家的构思下,毫无关联的不同道具和废弃物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内涵,建立了紧密的关系。比如作品当中一匹高大雄伟的鹿,身体部分主要是发动机、马达组成。鹿的背部是一个黄色的手提箱,让由废旧零部件组装的鹿在色彩上灵动起来。鹿身很多关键部位还设计有活动的关节。鹿嘴中细小灯管的纹理远看就像真牙一样生动。再看鹿角和鹿腿,造型对称,打磨光滑,栩栩如生,让人称赞不已。“老师不仅会教我们如何构思作品,还会教我们实际的操作技术,像木工、金工一类的技术。现在我对焊接、切割等操作性的方面已经有了大致的学习和了解,比课本上的学习更加深了一个层次。”学生杨哲介绍说。
林旭东老师对这次作品制作当中学生的出色表现非常满意,“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给学生一些点拨,例如造型上以及雕塑的基本语言和手法,其他基本上全部靠他们自己的配合。学生刘鼎辉的实施能力、造型能力很强,学生杨哲的创新能力强,擅长处理一些疑难杂症,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由他们完成的。”据李伟老师介绍,公共艺术系毕业生章欣娴同学被全球最著名艺术设计学院之一的伦敦艺术学院录取,这是全亚洲近5年来首个被录取学生,15届学生有 8名被国内外艺术院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毕业于上理公共艺术家的青年艺术家们活跃在设计界。
公共艺术系为成龙创意中心打造的作品(王博 摄)
学生在焊接
新闻中心 王 丹、汪芷君采访报道
转载自校报280期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