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作画写诗与日本侵略者抗争

17.06.2015  10:18

人物小传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人、寄萍老人等。齐白石木匠出身,经过艰苦努力,成为中国近代美术文化史上的国画大师、书法家、篆刻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院名誉院长。1953年,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史迹寻踪

  齐白石故居:在北京西二环内,有一条著名的金融街。金融机构,富丽堂皇;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老北京的味儿不见了踪影,透着那么一股现代化的气息。宽敞的辟才胡同西端路北,孤零零地留着一座斑驳的老院子。大门上的门牌,清楚地记着当年的地址:跨车胡同13号(曾为15号),即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故居。这里是齐白石从1919年第一次来北京,一直到仙逝,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住所。

2014年,齐白石及其弟子书画作品在东京展出。(资料图片)

  55岁的齐白石曾想“以画养家”,但其画作很少有人赏识,愿望一直难以实现。幸运的是,他碰到了贵人陈师曾,陈师曾将其画作带到日本,受到日本人高度赞扬和追捧,展出的作品均以高价被抢购一空,故齐白石对日本同仁十分友好。日军侵华后,齐白石决心不做汉奸,与日本人断绝来往,还以笔作刀枪,画以喻义,不断与侵略者进行抗争。

   贵人相助,发迹日本

  日本是齐白石在画坛上红遍中西的地方。

  1919年,55岁的齐白石定居北京。当时北京画坛比较盛行吴昌硕一派具有金石趣味的大写意花鸟画,齐白石由于学习八大山人的冷逸画风,加上木匠出身,画作很少有人赏识,颇受冷遇。他的作品在琉璃厂南纸店卖得不好,生活窘困,“以画养家”的愿望一直难以实现。

  幸运的是,时为北京画坛领袖、陈寅恪之兄、鲁迅同窗好友的陈师曾独具慧眼,十分欣赏齐白石的印章和画格,两人结为莫逆之交。经过不断切磋钻研,齐白石开始创作“红花墨叶”的大写意花鸟画,进入“一花一叶扫凡胎,墨海灵光五色开”的自由境地。1922年,陈师曾携带齐白石的作品到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出人意料的是,齐白石的大写意红花墨叶、山水、花鸟,受到高度赞扬和追捧,展出的作品均以高价被抢购一空。

  在日本的消息很快传回国内,从此北京城里买齐白石画作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一种怪现象在琉璃厂南纸店出现。一拨儿一拨儿黄头发、白皮肤、蓝眼睛的外国人,点名要齐白石的画。南纸店老板把齐白石的画提价几倍、几十倍,仍然供不应求。很快,齐白石的名字传到了美洲、欧洲、大洋洲。

  齐白石对日本同仁是非常友好的。来跨车胡同探望他,他以礼相待;求画索字的,他挥毫相赠。可以说,日本是齐白石辉煌时代开启之地,他的成就与日本及日本友好人士有着很深的渊源。

   日军侵略,以死相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白山黑水沦丧。67岁的齐白石对东北军不放一枪就撤入关内,十分愤慨。他叫家人把大门紧紧地关上,从里边上一把大锁。有人叫门,他从门缝往外看,能见的就见,不想见的就让女仆人说:“主人不在家”。他不能为侵略自己国家的日本人作画,他决意用一个国画大师的特殊手法,抗议日本人的侵略行径—不给日本人回信、不见日本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日伪当局为了掩饰侵略嘴脸,企图请出几位社会名流和贤达之士,为其涂脂抹粉,来表现“日中亲善”“大东亚共荣”。他们相中了齐白石,几次派人登门,邀请他出山,却都遭到拒绝。

  侵华日军的头面人物坂垣、土肥原亲自出马,采用拉拢、引诱、威逼的手段,要齐白石出面,为他们服务或加入日本国籍、到日本去等等。面对日寇,齐白石斩钉截铁地说:“齐璜,中国人也,不去日本。你硬要齐璜,可以把齐璜的头拿去。”民族大义面前,齐白石以死相搏。

  为了表明自己绝不做奴隶、汉奸的决心,齐白石把院中他亲手栽种的花木、葡萄砍的砍、拔的拔,以表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心情。他写下“寿高不死羞为贼,不羞长安作饿饕”的诗句,意思就是宁可饿死,也绝不做取悦日本人的事情。

  齐白石辞去了国立北平艺术学院、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教授的职务。为了抵制日伪大小官员不断的骚扰纠缠,他在寓所门上贴上门条:“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若有关作画刻印,请由南纸店接办。

  门条贴上几天后,听弟子李苦禅说:日本鬼子在画店用刺刀逼着人作画。于是又写了一张门条:“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详告白。

  齐白石这些令人景仰的举动与梅兰芳蓄须明志异曲同工。

   挥毫创作,画以讨伐

  身为年过古稀的羸弱老人,齐白石不能战场杀敌,但他用画和诗,作为刺向敌人的匕首,以笔作刀枪,画以喻义,不断进行抗争。

  为了揭穿日本侵略者“中日亲善”的欺骗宣传,齐白石画了一幅画。画中一个老翁用力向葫芦里观看,上题“里边是什么”五个字,意味着落难的中国人民,要努力看穿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但日本侵略者不了解其中的奥妙,大量印刷,散发全国各地,成为齐白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者最成功的一张宣传品。

  1942年,平西、平北八路军抗日打鬼子的消息传到齐白石耳中,他非常高兴,登上陶然亭,遥望西山。在他的心目中,西山就是八路军的象征,就是中国不屈的脊梁,就是抗战必胜的保障。回来后,齐白石兴致不减,挥毫创作《重到陶然亭望西山》,词中写道:“西山犹在不用愁,自有太平时候。”齐白石坚信: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

  1945年8月15日,午睡中齐白石被儿子齐良已叫醒,一边穿衣服一边问:“有什么事吗?”护士夏文珠兴奋地告诉他:“日本人投降了!”齐白石一听这话,惊喜地睁大眼睛:“这是真的。你从哪儿知道的?”夏文珠赶忙说:“是良已从收音机里听到的。”齐白石仔细、反复地听着广播里的每一句话。

  齐白石终于盼到了扬眉吐气的这一天。

  晚上,齐白石和几个好友,在跨车胡同家中举办家宴,庆祝胜利。席间,齐白石话特别多,喝了好几杯酒。乘着酒兴,老人挥毫赋诗一首:“受降旗上日无色,贺劳樽前鼓似雷。莫道长年亦多难,太平看到眼中来。

  齐白石以他独特的方式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