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奋进!上外师生热议全国“两会”

08.03.2022  11:30

2022年3月,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先后开幕。上海外国语大学干部师生热切关注“两会”盛况,通过多种形式踊跃收看大会直播,反响热烈。

一、聚焦“两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姜锋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给像上海外国语大学这样学科特色鲜明的“双一流”建设大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高校“分类建设”,有利于各高校不再固守“千校一面”的单一办学方式,大大调动高校坚持“特色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需要更多的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也需要更多特色突出、在某些领域内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高校。教育强国的竞争,是多样化与系统性相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的竞争。 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语言作为办学特色的战略定力,坚持走“多语种+”多学科融合发展道路,以语言作为知识工具开展国别区域全球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提升全球话语能力,培养能够参与全球治理和全球事务的卓越人才。

李岩松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当前,上海外国语大学正在稳步推进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 确立了培养“多语种+”卓越人才、创新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供给国别区域全球知识、全面提升全球话语能力、推动中国外语教育改革发展等“五个奋斗坐标”。 学校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深化学校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改革、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大力推进“跨、通、融”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外语高等教育,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张海斌

法学院院长

新时代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就是强调不同类型的高校,要明确各自在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定位,找准自身发展的方向、发展潜力与发展动力,实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 近年来,上外法学院紧密围绕国家战略,深入落实学校“多语种+”卓越人才培养战略,立足“会语言,通国家,精法律”的人才培养内涵,以“跨、通、融”为核心,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德法兼修的多语种涉外法治人才,推进国别区域法治特色学科发展,探索走具有上外特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取得了可喜成效,较好地彰显了上外法学学科内涵式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高洁

日本文化经济学院院长

对于高等教育,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关键词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学科专业结构”“基础学科”“前沿学科”“新兴交叉学科”,说明高等教育的大计仍然在于追求高水平、高质量学科专业建设,既注重基础,又重视新兴、前沿学科等标志着世界高等教育最新走向的新发展、新态势。 作为一名外语学科所属小语种专业负责人,政府工作报告为我指明了今后工作的方向,那就是一方面巩固发扬上外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方面的教学科研及国际化教育优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依托外语学科专业优势,同时面向国内与国际,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在外语与教育、外语与国别研究、外语与新科技的交叉融合方面探索出一条具有上外特色的新发展道路。

陈大可

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作为新闻传播学的专任教师,我们结合学校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专业优势和新闻传播的学科特质,创新思路,以思政与实践互促的方式,梳理中国外事领域的经典案例,由师生共同打造,由“部长们”亲身讲述的互动课程《部长来了》。我们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路途上实践耕耘、硕果可喜。今年我们将持续关注“两会”,践行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汇集智慧、寻找答案, 持续在党建创新方向上蓄力,持续在思政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领域着力,打磨更有内涵、更有情怀、更有生命的互动课程。 办好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张秋杭

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支部书记 

在“两会”召开之际, 党中央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要求让我满怀期待 。新时期新形势,“疫情防控” “脱贫攻坚”这些硬仗中,党员始终冲在前列,发挥着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作为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之一,如何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以宣传贯彻“两会”精神为重要学习活动,我们将组织全体教工党员高度关注“两会”议题,认真落实“两会”精神,组织支部开展学习与交流,并对热点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学习,努力在两年的建设周期内,夯实基础,打造特色,不断提高支部的党建引领能力。

张婧亭

西方语系专任教师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内涵式发展”意味着并不强调办学规模和毕业人数,而是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核性发展。党和政府站在全球视野高度,将中国高校准确定位,发展不同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实现中国学科的突破以及全球核心竞争力。 如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外国语言为学科特色,在“冬奥会”等国际重大赛事和事件中,上外师生学者也全方位发声,传递中国声音、建构中国话语,在国际舆情话语争夺中为国家贡献高校的力量。 这些正说明了我国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及特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激发了高校治理体系自主性及生机和活力,使我们对高校特色化及全球化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二、关注“两会”:时代催人奋进

黄健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

两会”的胜利召开,令在教学一线的我欢心振奋。 当今时代,发展之快速,世界之喧嚣,“安静的书桌”应放在师者和学者的心里,只有好老师、“大先生”定心了,学生才能定心,中国教育才能从容不迫。 投身于语言教育的师者,有志于语言研究的学者,都必须静心做好基础理论研究,沉潜钻研语言教学法,以找到开创语言学未来的道路。党和政府用稳定的支持机制和超出10%的投入增长,为“冷板凳”加温,以最大限度减少科研人员为“柴米油盐”而奔波发愁。这让我们对教育和科研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并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两会”精神,融合课程思政要义,为党为国育贤,做好科学探索与教育传承链条上的一环!   

邬建佳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9级硕士生、 校学生理论宣讲团成员

作为一名思政专业的研究生, 我在“两会”期间特别关注教育和就业相关的内容 。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将会超过1000万人,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找准自己的定位”是我未来一段时间要去尝试并付诸实践的。我们不仅要树立起就业自主意识,正确地评价自我价值,清楚地认识新时代背景下当前的就业形势,扎实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技术能力;还要放眼长远,树立就业使命意识。 毕业后,我想要去基层,去祖国需要的地方。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我们都是历史的承担者,都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好专业技能,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

金慧

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过去的一年里,职业教育多次走入大众视野,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职业教育法》、《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多次强调 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到“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并指出,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反映出当下社会对高质量职教人才的迫切需求。 随着我国当今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因此,促进技能人才培养,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势在必行。 作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我们将协同各会员单位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指导,把推动职业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通过促进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多方面发展,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树立职业教育国际品牌而努力。

任瑶

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党总支书记

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及的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双减”、扶贫助学等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万代,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真正体现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发展理念,保障人民有更多教育获得感,使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真正普惠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参与者,国家在此方面的重视与投入我们有目共睹,近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通过派出优秀教师、接收交流生、开展教学指导等方式参与兰州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俄语专业建设, 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帮助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高素质俄语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刘静

东方语学院专任教师

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作为战斗在一线的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肩上的重任。我们将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现价值引领与语言知识、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更多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端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 落实到细处,我们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和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教育,增强青年学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学生成为扎根本土文化、具有中国情怀和跨文化思辨能力的语言文化传播者 ,完成祖国交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任务。

何敏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九三学社上外委员会委员

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介绍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其中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也提上了议事日程,这让作为国际中文教师的我倍感鼓舞。近年来,学习中文的外国友人与日俱增,他们是向世界传递我国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生力军。受这两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部分汉语学习者都是通过网络来学习,抖音等短视频成为他们了解中国,掌握汉语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在网络上的短视频质量良莠不齐,网络上对时政的评论也有失偏颇。因此,如果不加强网络监管,将会大大损害我国国家形象。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两会提出要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加强网络语言监管与引导,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 网络语言环境的健康、文明,将大大助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助于我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知华、友华的汉语学习者,他们将帮助我们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美好的中国。

吴祚轩

西方语系荷兰语专业2019级本科生

听完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我认为“爬坡过坎”四个字可以很好地总结过去一年。顶住了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等多方面压力,我们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这一切都来之不易,是我们所有人团结奋斗的结果。 而在2022年的发展要求中,“人民至上”这个理念贯穿全文。经济、科技、生态等方面提出的展望,都是紧紧围绕着全民生活福祉提出的。 作为一名高校学生,工作报告强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学习外语的本科生,我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积极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激发求知欲、提升创新能力、锻炼实践能力,在服务同学中提升自我,在实习实践中找到方向,努力成为国家所需的人才。

三、共论“两会”:展望未来充满期待

张瑾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教授、民建上外支部主委

作为外国语大学的教师, 我非常关注对外开放的政策方针 ,取得的成果、面临的风险。总理报告中提到,今年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和不确定。但是,我国在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也将主动开放,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共建世界经济,实现共赢和多赢。报告提到了许多具体措施,如运用新业态、新模式,外贸信贷,通关便利,国际物流体系等多措并举稳定外贸;运用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积极利用外商投资, 相信开放的中国大市场,必将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但我也注意到总理报告在投资前加上了“有序”的限定词,海外投资方面特别关注了“风险”。不过,中国经济极具韧性,中国的发展从来都在挑战中前行的,相信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行稳致远。

郝诗楠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民盟上外委员会青委会主委

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新征程的关键节点上,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也让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风险也前所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更加有为、更加善为的政府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 今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是这种“有为、善为”政府的蓝图。 一方面,报告要求各级政府要更加积极、精准的扩大支出,提高各类财政、货币政策的执行效能;另一方面,报告继续突出对政府部门本身开支削减的要求,指出对于铺张浪费要严惩严处。当然,一个“有为、善为”的政府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干预甚至是“包办”,相反报告要求各级政府要尊重规律和发挥市场主体的活力。因此,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一个“有为、善为”的政府一定能为中国把握住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在激发市场、社会活力的基础上,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辉煌。

李路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副教授

2022年是中国共产党二十大的召开之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次贷危机、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肆虐以及近期的俄乌冲突等动荡的国际局势与经济形势,我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科技的进取突破、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绿色金融战略推进。 面对世纪疫情、百年变局的交织影响,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有效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牢抓新基建、民生、环保等重要领域项目的开展,以实体为本,保持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态势。 国际局势动荡加剧,外部环境挑战升级。 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创伤尚未治愈,国际经济、民生与社会动荡问题交织,气候问题挑战加剧。我坚信在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未来发展都充满希望,欣欣向荣。

彭扬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21级博士生

2022年,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同时,在全球新冠疫情多次反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在过去一年仍然在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好成绩。作为一名政治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城市治理理论,需要立足我国国情与发展状况,深入研究中国城市发展与基层治理实践,探讨在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中展示出来的中国制度优势与社会主义城市治理的强大生命力。进入“十四五”,学术研究人员也迎来了新的使命。 我未来想要致力于进行基层治理研究 ,接下来,我更应以祖国需要为出发点,讲好中国故事, 提炼和总结我国城市基层治理时间的规律性认识,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理论学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把青春融入祖国的大好河山。

冯彤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公共管理专业2021级硕士生 

身为一名研究生,这是我来到上海、加入上外大家庭的第一年,通过这一年的学习生活工作,我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受到过去一年国家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红利, 国家助学贷款额度增加,住院跨省结算更加便利,超高的疫苗接种率保证了学习生活的秩序等等 。我将以实际行动贯彻“两会”精神,发挥作为一名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青年一代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更应勇担历史使命,奋发学习,刻苦钻研,自觉把人生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争做先锋模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扬起青春的力量!

吉刘雨

英语学院翻译专业2018级本科生、校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

作为一名普通学生,回望过去一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瞩目成绩,我深受鼓舞。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国内疫情防控措施保障到位,经济发展稳步提升,我得以在安全无虞的环境下潜心学习,丰富自我,投身志愿服务,履行青年担当。进入第二个一百年奋斗阶段,我更加明确了青年学子的责任和使命,更加坚定了为投身社会实践而砥砺奋发的决心。 今年,我将赴内蒙成为一名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带着一腔热忱,我渴望以昂扬姿态在那片热土留下拼搏身影,更期盼通过自身努力为当地学生开拓视野、做好表率。 随着教育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我深刻意识到青年学生更应以丰富知识武装自己,以奉献精神服务社会,以青春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奋进的时代主旋律中,奋力谱写崭新篇章。

初审 / 编校 / 伍雨薇 责任编辑 / SI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