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车”整治3周 记者走访仍有些“蠢蠢欲动”

26.08.2014  09:45

  8月起,上海施行“黑车”整治新规,集中整治行动同步启动。按照计划,高强度的严打将一直持续到年底。

  记者从市交港部门获悉,3周的整治行动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全市“黑车”数量已明显锐减。下一步,集中整治仍将稳步推进;并且将针对本报前几周报道的“黑车”躲进小区、“黑车”转战租车市场等动向,采取相应的措施。

  日前,记者再次走访了一些区域。发现尽管“猫鼠”游戏仍在上演,但一些“黑车”司机已逐步摸清了整治的规律,找到了规避的办法,并开始“蠢蠢欲动”了。随着黑车整治的不断深入,有关部门又将拿出哪些措施,来防止“回潮”呢?

   监控取证,对黑车震慑效应明显

  据介绍,本轮“黑车”整治,集中于前期划定的114个重点区域。包括商业网点、轨交站点、交通枢纽等等。根据整治安排,这些重点区域的联合整治行动原则上每周不少于2次。三周过去了,整治效果如何?

  8月19日,阴雨不断。这样的天气,正是“黑车”招揽生意的好时机。记者首先来到了轨交一号线共富新村站。据宝山区交通行政执法部门介绍,当天上午,他们刚刚对辖区内轨交一号线的几个站点组织了执法。下午4点半,晚高峰即将来临,记者在共富新村站转了一圈,发现“黑车”数量相比记者前几次暗访时,已明显减少。南侧出站人行天桥下方,紧邻公交枢纽,人流密集,这里原本是“黑车”聚集揽客之地,如今已不见了“黑车”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排出租车。记者与几位“的哥”攀谈,他们说,集中整治后,出租车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开到轨交附近拉客。一位司机告诉记者,“黑车”真的少了,例证就是:“最近一段时间,短途生意明显多了!

  随后,记者又来到浦东龙阳路站等区域,发现情形类似。与此前的历次整治“人一走、车就回”明显不同的是,这些重点区域,即便是执法人员不在的时候,“黑车”也难觅踪影。

  市交通行政执法总队介绍,这得益于“监控取证”这一新手段的利用。即高清摄像重点监管这些区域,一旦拍摄到同一驾驶员驾驶同一辆车多次在同一地点搭乘不同乘客,而驾驶员又无法提供乘客信息时,监控视频即可作为认定驾驶员从事非法客运的证据。五角场地区,利用“监控取证”,两周内抓获“黑车”16辆。新手段对“黑车”震慑效应明显。

   人车分离,黑车藏匿于监控盲点

  “黑车”真的绝迹了吗?在共富新村站,记者就此问题询问了附近一名小贩。小贩“不以为然”,提醒记者往北走一段,到轨交共富新村站1号口、4号口天桥下方去瞧一瞧。记者循迹前往,果不其然,几辆“黑车”正在路边做生意。西侧4号出口天桥下方,“皖K5S525”等两辆皖牌黑车停靠在一辆出租车后方,两名司机倚在车边,一边聊天一边招揽过往行人。东侧1号出口天桥下方,两三辆“黑车”更明目张胆地堵在了人行横道上;乘客从天桥上下来,总得被“黑车”司机们骚扰一番。

  集中整治之下,为什么仍会有“黑车”如此肆无忌惮?记者仔细一看才明白,这两个地点属于视频监控的“盲区”。4号出口天桥下方,本就没有安装探头;而另一侧,路边的探头面朝北侧,“黑车”们刚好躲在了探头的后方。躲在监控的盲区,就能避免被“监控取证”抓获,这意味着除了每周2次的集中整治时,其他时间是“安全”的。

  事实上,不仅仅是藏匿于视频监控的盲区。整治3周来,“黑车”司机们已经针对“监控取证”这一新手段想出了不少对策。以杨浦区为例,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在整治初期利用视频监控抓获16辆“黑车”后,视频监控里已经能明显感受到长海医院、新华医院、大润发、翔殷路地铁站等重点区域“黑车”聚集现象锐减。但实际上,“黑车”仍然活跃。执法人员很快发现,一些司机选择将车停放在了远处探头拍不到的地方,随后步行前往人流密集区揽客,“人车分离”以躲避探头捕获。

   咋办?“便衣取证”应尽快推行

  8月5日,本报《警惕“黑车”司机“翻新招”》一文,报道了集中整治开展后,一些“黑车”司机采用流动作战或者躲进小区等方式躲避查处。当时,记者曾采访了交港部门,对方表示,必要时,执法人员将采取“便衣取证”的方式,记录下“黑车”驾驶员非法运营的证据。事实上,如今针对“监控取证”暴露出来的不足,“便衣取证”一样可以发挥功效。

  譬如说“人车分离”。尽管视频监控看不到乘客上车,但司机的揽客行为却都拍下来了。根据新施行的法规,针对“主动招揽”这一行为一样可以处以2000元的罚款。但是,由于视频监控中是没有声音的,仅凭视频监控并不能认定其为揽客,需要相关录音作为配套证据。录音如何取得?似乎只能依靠“便衣取证”这样一种途径。

  但实际上,记者从市交通行政执法总队了解到,受制于种种因素和考虑,“便衣取证”用的并不多。目前,仅限于执法人员根据市民投诉或媒体曝光后核实证据时,才能使用便衣的方式来取证。这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执法人员的手脚。采访中,业内人士建议,随着“黑车”整治的深入,“便衣取证”这种最具威慑力的执法方式应该逐步放开。

  由于交通行政执法部门并不掌握监控资源,专家建议,希望公安部门能在人力、设施等方面加大与交通行政执法部门的配合,如安装更多的探头以增加监控的覆盖面,加大对于重点区域的监控力度等等。同时,整治“黑车”也不仅仅是执法部门的事,需要区县针对“黑车”活跃的区域,采取设置隔离栏等硬件设施,治理违法停车,共同参与整治。

   记者手记

   早备对策以防“回潮

  作为整治城市顽疾的一部分,“黑车”整治沿用了其他顽疾整治的模式,即集中整治辅以新法规。从目前看来,这种模式有实效,成效也十分明显。8月1日到14日,交通执法部门共查获“四轮机动车”非法客运案件361件,克隆出租车41辆;公安部门暂扣非法客运违法当事人驾驶证39人次,对10名克隆车驾驶员记12分处理,行政拘留各类车违法当事人157名。但是,之所以将问题称之为“顽疾”,除去难治,易“回潮”是更重要的原因。从此前的“群租”等顽疾的整治来看,整治稍有放松,“回潮”就难以避免。

  记者曾多次报道过上海南站地区的“黑车”泛滥。一轮一轮的整治中,南站管委会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来治理“黑车”。如安装电子警察,一旦拍摄到“黑车”停在南站区域揽客,就视为违法停车。“黑车”们很快就想出了“人车分离”这一招,加以应对。眼下,本轮整治尚未结束,南站的“黑车”车主又有了对策:他们干脆将车停到了南站外面,采用人拉客、助动车接驳的方式,更为隐蔽地从事非法运营。

  “南站”可以视为“黑车”整治的一个缩影和范本。每轮整治后,“黑车”不仅回潮,而且手段更“高明”。这提醒有关部门必须早备对策,早做打算。一治“黑车”新招;二防“黑车”回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