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者黄洪亮:三赴南极 为我国磷虾开发拿回第一手资料

10.07.2017  09:21

图片说明:东海水产研究所的捕捞与渔业工程实验室主任黄洪亮在科考船工作。

  东方网记者刘辉7月10日报道:假如给你一次机会,你愿意奔赴南极科考吗?假如路途艰辛、再来两次呢?2005年,来自上海东海水产研究所的黄洪亮首次踏上南极科考的征程。2009年、2011年他冒着危险再赴地球之南“约会”磷虾。

   “初到南极与想象完全不一样

  2005年,国家开发南极磷虾资源的预研究课题开始执行,东海水产研究所的捕捞与渔业工程实验室主任黄洪亮,首次踏上南极科考的征程。

  通往南极的征途异常艰辛。当“雪龙号”在南印度洋遭遇气旋穿越西风带时,强烈的风暴使整个大洋沸腾。黄洪亮同志以坚强的毅力主动承担起帮助集体进行现场采集和处理数据的工作。

  路途艰难不说,磷虾科考进展也举步维艰。“刚到南极的时候和我们想象的计划完全不一样,根本看不到磷虾集群情况。”南极科考困难一个接着一个,黄洪亮只能把原先计划推到重来。

  他通过不断重复分析探测影像,发现磷虾资源分布规律——多集中在岛屿周边。“由于洋流带来的潮涨潮落,磷虾更多集中在岛屿富营养区域。

  抓住了这条规律,他和他的团队掌握了南极磷虾资源分布、捕捞技术和作业环境等基本参数,为我国南极磷虾商业性开发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图片说明:目前,黄洪亮致力于开发新型捕捞装置。

   开发新型装置助力大国形象

  2008年初,国务院批复了中国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项目。2009、2011年,黄洪亮同志再次受命出发。作为现场首席科学家、海上总指挥,黄洪亮带队开展了我国首次和第2次南极磷虾商业性开发探捕调查。

  “在南极科考,基本上没有重复的路线,半个小时冰山就可能把路吞没。”由于南极的海域冰山林立且行踪不定,黄洪亮的科考船往往去科考点的时候还有路,返回的时候就得另辟蹊径了。

  商业性捕捞与科学考察任务不同,有产量的要求、成本的核算、时间的限制和产品的销售等。为此,作为首席科学家和总指挥,黄洪亮要及时解决捕捞过程中渔具扩张差、捕捞效率低等实际问题;监督磷虾商业性开发过程中的履约行动,树立我国在南极海洋生物开发利用中的负责任捕捞大国形象。

  不仅如此,黄洪亮还积极收集国内外最新进展,提出的“小网目、小网口单层网衣结构专业南极磷虾拖网网具”和“中空型双曲面拖网网板”分获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些都已经用于目前的南极科考,捕捞效率明显提高,单位时间捕捞产量已达到国外同类型船先进水平。”黄洪亮介绍到。

  截至到2016年,捕捞船队圆满完成各项调查任务,捕捞量达到1.5万吨,实现了我国商业性开发南极渔业资源的战略行动。

图片说明:2005年,黄洪亮担任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临时党委委员、南大洋科考队队长兼支部书记。

   把党员形象带到南极科考点

  2005年的首次科考,黄洪亮就担任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临时党委委员、南大洋科考队队长兼支部书记。在整个探捕过程中,黄洪亮和其他团队成员为了科考辛勤付出、不惜劳累,基本上没有睡过一个完整觉。

  记者采访中,东海所原党委书记樊国强介绍黄洪亮助人为乐,踏实肯干。这位老领导讲述了黄洪亮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当时科考船上有一位负责气溶胶采集和分析的女研究生,每逢恶劣天气她的工作就极具危险性。

  有一次风浪特别大,为了气溶胶采集特有的记录,黄洪亮主动攀上旋梯,顶着呼呼的风声,随着船的起伏爬到顶部完成采集。“如果出现差池,我可能就永远消失在海里了。”他自己也承认这项工作的确很冒险。

  长年战斗在海上,黄洪亮坦陈,海洋科考工作需要队员更加勇敢。为了提高战斗精神,平常就喜欢运动的黄洪亮,冒出了举办体育比赛的想法,“在南极组织了一场足球赛,大家玩得很开心,队员最后还拿到了冠军。

  近几年,在黄洪亮率先垂范下,捕捞与渔业工程实验室先后荣获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被授予2014年度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09-2010和2011-2013年度上海市农办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个海洋渔业岗位上的党员,黄洪亮从未懈怠。他正利用其开展环极考察取得磷虾开发经验,为我国南极磷虾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