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上海交大黄庆桥:重大科技项目别藏在“深闺”中

21.03.2017  13:15

在我国,航天工程的社会显示度最高,其公众认可度、美誉度也很高,这是有特殊历史和现实原因的。但除航天工程外,我国其他重大科技项目及成果的知晓度总体上偏低。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每年上马的重大科技项目数量众多,且多为前沿研究。不要说普通人,就连专业的科技工作者,对本领域之外的科技进展情况恐怕也难以了解。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分工的细化,造成“隔行如隔山”的窘境。二是多数重大科技项目(工程)离公众生活较远,普通人主动参与了解的意愿不强。三是重大科技项目(工程)主体的科普意愿不足、科普能力不强,造成高质量的科普产品供给不足。由此可见,加大对重大科技项目(工程)的科普工作,是一项有着现实意义的课题。 

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要提高重大科技项目(工程)的社会显示度?这里面的显示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技术层面来说,要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合作,提升影响力;二是从科普层面来说,要提高科学技术在公众中的知晓度。前面这个层面,相关论述已有很多,而后者容易被人们所忽略。 

首先,显示度低不利于人们正确认识我国科技发展的真实现状与水平。比如,社会上有两种比较极端的看法:一种是过分乐观派,认为我国科技发展已经取得辉煌成就,从而不免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这就容易带来妄自尊大乃至不思进取的自满。另一种是悲观派,认为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还相距甚远。这又难免导致妄自菲薄、丧失信心的心态。 

其次,显示度低造成公众对一些重大科技项目(工程)存在不理解、曲解乃至误解。如果说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科技发展真实水平属于宏观层面的观念偏差,那公众在某些具体问题上的“偏见”则严重影响了政府决策与科学共同体的声誉。比如,有些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就被质疑“有什么用”,被认为是“浪费金钱”,从而对项目的整体推进形成阻碍。 

最后,公众知晓度低也不利于对重大科技项目(工程)进行社会监督。重大科技项目(工程)获国家财政支持,源于纳税人,理应接受社会监督。但现实情况是,不少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工程)藏于“深闺”之中,公众都难以知晓,也就谈不上真正监督了。其实,除了个别涉及国家机密的重大科技项目(工程)外,大部分项目(工程)是需要让公众多多了解的。 

有些科技工作者不愿做科普,原因何在?其中可能有观念认识的问题。比如,有观点提出科普是“小儿科”,只有水平不高、“科研做不下去了的”才去做科普;还有人出于顾虑,担心被人指责是“想出名”“好出风头”。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没有内在动力去做科普。现有的评价体制,只认科研人员的专业研究成果,而科普工作并未纳入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中。对广大中青年科研人员来说,他们面临着生存和晋升的双重压力,“识时务”做好本职研究工作可能就是最重要的了。 

有了意愿,还要看看有没有这个能力。术业有专攻,学问做得好的科学家不一定擅长做科普。科普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科普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也非易事。它需要深入浅出的表达以及人们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等等。而现实情况是,不少科研人员撰写学术论文和科研报告可能是行家里手,但往往并不擅长做科普,既缺乏有关科学传播的训练,又在科普技巧、经验和能力等方面储备不足。 

归根结底,要提升重大科技项目(工程)的显示度、促进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提升科普工作的分量。当务之急,就是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建立激励重大科技项目(工程)一线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评价体系。以此为导向,逐渐扭转一线科研人员做科普积极性不高的窘境。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 2017.03.21 第10版 思想周刊·新论 

原文: 重大科技项目别藏在“深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