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灿鸿"往哪逃 "追风组"赶赴前线捕捉台风动向
“追风人”陈浩君和他的同事在紧张地工作,他们更注重与台风相关的雨水监测。
“再查一下未来24小时降水、积水情况。”昨晚6时许,余姚气象局,来自上海的一行人正在决策是否要出车勘测,此前的观测点已被淹没。这时,距离第9号台风“灿鸿”的登陆刚过去1个多小时。
他们来自上海气象局,被称作“追风组”。如果把全国的“追风组”比喻为一张神经网,每一支“追风组”就是一个神经末梢,负责采集数据传递给大脑——上海气象局和中央气象局,由大脑分析台风走向,给大众预报。而如何选择观测点、运行探测设备也是最重要的,这来自“追风人”的专业和敏感。
“追风组”抵达余姚市
7月10日清晨7时,两支“追风组”从徐家汇的上海气象局驶出。根据当时台风研判,上海气象局和中央气象局给出指示,一支前往浙江温岭,另一支沿杭州湾大桥赶赴慈溪等地,路上将不断根据台风的移动路径选择调整观测点。陈浩君一行8个大男人是后一支队伍,由三辆汽车组成,一辆雷达车、一辆面包车、一辆SUV。
中央气象台在9时29分预报,“灿鸿”将于11日早晨至中午在福建福鼎到浙江象山一带沿海登陆,登陆强度为超强台风级(16-17级,52-55米/秒)。浙江、福建、江苏、上海等地需切实做好防台各项工作。目的地调整,要抵达余姚市。
与一般的“追风人”不同,陈浩君一行更注重雨水观测,不用进入台风范围内,只要与台风距离100公里就行。追风的雷达车,全名叫做“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移动天气雷达车”,它可以较为精确地监测出150公里范围内的降雨云系,并将信息实时传回气象信息中心作为气象预测数据。
选择观测点“非常挑剔”
10点多,“追风组”抵达余姚,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与当地的余姚气象局汇合,双方商讨雷达车的观测点选址。
“要空旷、有供电、没有电磁影响。”根据陈浩君的要求,余姚气象局提出一处地方——蜀山大闸。在跟水坝方面协商后,上海“追风组”得以进入。该地在余姚江旁,雷达车停在一个篮球场上,附近还有一栋平房可以作为临时歇息之处。
雨越下越大,工作人员打桩、节电,打开雷达车,架起长得像电风扇般的雷达,开始调试。
就在“追风组”紧张调试之时,记者16时从莘庄出发,与其汇合。
19时中央气象台预报,超强台风“灿鸿”将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变化不大,将于11日中午前后在浙江温岭到舟山一带沿海登陆,登陆强度可达超强台风级(16级,52-55米/秒)。
观测设备全国仅有一台
大约20时,记者与在蜀山大闸“扎寨”的“追风组”汇合,当时已是风大雨急,视线非常模糊,但像卡车一般大的白色雷达车非常醒目。车子周围围拢着不少人,有的拿电脑看卫星图,有的在雷达车爬上爬下,有的在十多米远处观察雷达朝向。
“145,37,48,在东南方向偏10度。”陈浩君盯着笔记本电脑,眼镜片上都是雨水,“现在雷达已能测到台风外围的降水云系了,过来就能捕捉到它”。车上仅10多平方米的地方,放着四台电脑、3台等人高的设备,塞着几个可以叠放的塑料凳,人员活动空间很少,5个人站着就觉得局促了。
设备运作着,这台雷达精度很高,让操作的陈浩君很自豪,“这是加密观测,比在上海定点的大雷达精细,可以看到降水粒子。这设备,全国就一台”。
“灿鸿”登陆改变走向
陈浩君等两人负责熬夜值班,在雷达扫描、获得数据、传回数据中循环,还要保证风雨不损坏设备。11日凌晨4时,“匡”地一声,车子在震动,陈浩君身后的三台机器晃动着。这时,余姚气象局发来一条微信:“已经9极风了。”
“风大会损坏设备,不能超过10级风,齿轮会卡住。”隔夜面孔的陈浩君从雷达车上下来,坐进一旁的面包车,盯着车顶的雷达天线看。他知道,风速会越来越大,要准备收掉天线。他与上海气象局汇报了实施情况。
上海中央气象台6时发布,预计“灿鸿”将在中午到傍晚在浙江三门到舟山沿海登陆,“灿鸿”登陆后将转向北上。
7时多,在宾馆休息的其他同事到场,河道的水位急速上涨,有淹没道路之势,马路上已经有行道树被刮断。
一整天只打盹2个小时的陈浩君并没有下战线,他组织众人开始收设备。“现在赶紧走,水淹了就走不了了,设备会受损。”众人冒雨忙前忙后,突然风一吹,正在搬运木枕的两名工作人员被铁门砸了头,他们只是用手摸一摸,继续干活。
16时40分“灿鸿”登陆,悬着的心放下了。“台风本来是东北走向,会影响内陆,现在改西北走向了,还好还好。刚和上海通了电话,他们忙成一团了,我们先待命,去余姚气象局商量下一步计划。”根据反馈降水、探测点情况,18时收到上海气象局通知,可提前结束探测任务,准备返沪,回沪可能有新的探测任务。陈浩君可以稍微歇一歇,补个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