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高研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21-2022)》在沪发布

20.12.2021  17:49

12月17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21-2022)》发布会在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以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落实稳中求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许宪春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上海财经大学盛松成教授,中国证监会中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谈从炎博士,同济大学经济与金融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钟宁桦教授,软库中华金融集团有限公司(香港)曹国琪董事长,江苏和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百联挚高基金创始合伙人、上海财经大学吴亚东校董,上海昶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张秋总经理等嘉宾出席发布会。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总负责人田国强教授,首席专家黄晓东教授和课题组成员,以及来自政府、金融机构、媒体等各界人士参加发布会。发布会由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陈媛媛主持,副院长林立国,院长助理陈旭东、龚关、杨有智、朱冬妮及全院教师等出席会议。

  田国强教授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项目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21-2022)》进行了介绍。他表示,该项目由近30位国内外顶尖大学毕业的博士组成,为分析与预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扎实的人才保障;建立了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由14个板块组成的大型宏观分析与预测模型,包括近期新增加的教育板块、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板块,并在进一步扩充和完善中,使模型更具系统性、科学性和现实性;强调短期风险防控和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改革治理的稳中求进相结合,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目研究同时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应急管理项目“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中国经济系统建模与仿真”的资助。

田国强教授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稳中求进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瓶颈及其应对进行了系统分析。他强调,要破解经济发展面对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落实稳中求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创新驱动,必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历史视野、实践探索和理论高度三个维度来得到答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在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有一般均衡分析系统思维的综合治理理念和全局观念,并基于世界上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处理好短期政策应对和中长期改革治理、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性和特色性以及市场化改革和加强管制的改革这四大辩证关系。短期政策应对和中长期综合改革治理不仅要有决策的科学性,更要有谋划的艺术性。并且,这样的决策和谋划应经受得住历史、实践和理论的印证、检验及逻辑推理。

田国强教授表示,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弄清楚改革与发展、稳定和创新的内在辩证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内在关系。鉴于中国经济短期内出现新的下行压力,在总体宏观经济政策定位上还需要保持相对宽松的基调,使积极的财政政策真正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真正稳健。财政政策需要出台面向基本民生的收入补贴措施和减税降费政策,提振消费需求,扭转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货币政策同样需要对中小微企业和薄弱环节进行定向扶持,防止经济进一步分化。此外,针对一些行业的调整,应采取渐进而不是急剧式、一刀切的不断加强的管制和结构调整,要注重决策的科学性和综合治理谋划的艺术性,防止出现政策叠加共振效应。

田国强教授强调,应对短期稳中求进问题和中长期高质量发展,更迫切、更重要和更根本的还是要靠深层次的结构性和体制性改革及其治理,这是应对预期转弱压力的最有效对策。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实践探索和理论逻辑都表明,改革与不改革,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相差近3个百分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形成为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鼓与呼的和谐气氛和良好的营商大环境,要有具体措施,让中央部署、改革大政方针真正落地,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让政府更好而不是更多地发挥作用,以全方位开放倒逼深层次制度改革,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深层次制度改革有三大重点目标任务:一是形成具有包容性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提升依法治国能力和政府执行力,建立有能、有为、有效、有爱的有限政府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三是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谐透明的良好社会规范和秩序以及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

随后,黄晓东教授代表课题组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21-2022)》进行了详细解读,探讨风险评估、政策模拟及其治理。面对我国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课题组预计全年GDP增速8.0%。课题组充分重视对各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对不同情景下的经济走势、短期政策应对和中长期治理,给出了有针对性的结果和观点。基于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模型(IAR-CMM)的情景分析和政策模拟结果,课题组测算,在基准情景下,2022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5.5%,CPI增长1.8%,PPI增长3.9%,GDP平减指数增长3.2%,消费增长6.5%,投资增长5.1%,出口增长11.3%,进口增长11.8%,人民币兑美元汇率(CNY/USD)将在6.4附近宽幅双向波动。考虑到“双碳”目标严格执行、房地产税的实施、有效竞争推进、民营企业违约风险上升等因素,课题组就6种不同情景得出全年GDP增速分别为5.4%、5.2%、4.5%、5.8%、5.9%、6.1%。课题组还就不同情景下的政策选项给出了建议。

课题组认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机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价格和成本的角度,尽管目前CPI不高,且工业企业利润总体较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升增加了中下游行业的成本压力,特别是下游中小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和需求增长乏力的双重压力。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我国教育错配现象较为突出,会对个体收入产生“扭曲”效应,并且该效应在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存在。从债务构成方面看,随着家庭信贷政策的反复,本已收缩的家庭债务重回快速增长的轨道;企业部门杠杆率水平较2020年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近年来高位,企业债务风险仍未充分释放,民营企业和中央国有企业债务违约率由降转升;地方政府债务呈现出规模增加和期限延长的特点,鉴于其债务资金大多来源于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警惕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加剧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的错配。在当前地方政府依赖土地抵押和土地财政等方式进行债务融资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造成的土地资源配置低效率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在推动数字经济的进程中,数字人民币及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的测试正稳步有序进行,对深化金融普惠、增加人民币国际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合理监管数字金融资产,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鼓励私营部门自主创新,是中国当下面临的一个挑战。

课题组首次就教育发展和环境板块进行了系统研究。课题组探讨了“双减”政策下系统进行深入教育体制改革的举措,“应通过推动教育公平,改善收入代际流动,同时从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占比,完善再分配税收体系等多个角度改善收入不平等状况”,同时分析了中国环保的历史经验,并提出“环境治理方面,双碳目标下,经济增长存在降速风险,但长期中存在的产业与能源结构转型和技术创新压力将成为新的发展机遇。

会上,许宪春、盛松成、钟宁桦、谈从炎、曹国琪、吴亚东、张秋等嘉宾分别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对课题组进一步完善有关研究提出了建议。

许宪春、盛松成、钟宁桦都对报告给出了肯定的评价。许宪春表示,报告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很有深度,对预测的结果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盛松成提到,课题组在短时间内能够全面领会学习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当前的实际进行预测,并对明年经济政策提出建议,报告写得非常好。钟宁桦表示,高等研究院长期以来做了很多扎实的研究,基于研究对我国经济近期的重要变化做出非常迅速的解读,并非常全面准确地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值得学习。

谈从炎提出,2021年总体经济运行较稳,但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下半年经济压力明显增大。疫情对全球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偏中长期,且边际影响在减弱;外贸情况较好带动了投资尤其制造业投资的回暖。政策方面,今年外生因素比较明显,一是疫情,二是政策,而且两者的影响此消彼长。许多政策出台对中长期有利,但的确在短期内对经济造成了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政策会在可持续性、共同富裕方面发力,但前期阶段市场对改革的力度节奏没有做好准备,所以政策调整与社会预期的反馈互动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他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我国经济现在面临三重压力,强调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总基调是稳,总体明年国内经济还会延续稳健运行的势头,但从明年最大的外生变量看,不排除疫情的间接影响变大,对外贸回落和通胀产生影响;另外,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会加强,对经济的短期冲击相较于今年会变小。

针对2021年的经济形势,吴亚东强调,第一,我们的供应链韧性较强,外贸出口企业已经逐步恢复,今年已取得较大进展。由于疫情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制造业已回流,出口增长对经济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二,科技创新能力在2021年得到很大提升,国家从政策扶持、社会资本投入和人才引进起到了很大激励作用。第三,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国家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遏制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的传导,保持CPI没有出现大幅上涨。2021年企业也面临不少的压力,一是疫情出现反复,在动态清零的要求下,疫情会局部打乱企业生产节奏。二是外贸行业还遇到了运力不足和运费成本上涨的困难。三是劳动力技术工种缺乏,一个原因是平台经济的虹吸现象,很大一部分年青人被平台灵活工作而吸引走了。

从外贸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的目前情况来看,他表示,2022年能够较好地落实“六保”“六稳”的要求,但同时也会存在诸多压力和挑战。第一,随着东南亚供应链的恢复外贸出口很难保持2021年的增长态势。第二,房地产的调控对上下游产业的传导作用开始显现,与房地产相关的建筑材料,装修及家电等企业的业务有萎缩的情况。2022年如果没有得到改观,传导效应会更加明显。第三,民营企业再投资热情较前几年有所消退,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和企业家精神。第四,要降低小微企业产品的交易成本,防止交易平台在资本无序扩张中过度挤压制造业企业的合理利润空间和生存空间。根据刚刚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我们相信2022年中国经济一定能够在稳中前进,在稳中取得高质量发展。

曹国琪表示,政府引导经济发展、规范和解决市场失效有很多做法。市场过度竞争、缺少预期、缺少准确的市场判断,会导致资源拥挤和浪费,所以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同时,政府在纠正市场错误的时候,也需要有自我纠错的能力。如果以行政手段纠正市场错误,付出的代价会更大,不仅会产生“挤出效应”,更会造成市场对政府调控产生不信任,对政策的预期存在不确定性。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 “六稳”、“六保”,可见经济增长还是有相当的重要程度,改革是需要成本的,只有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才能加大改革的步伐。

他提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了三个判断,对更好的供给侧改革进行反思,需求侧的不足,以及对外部经济预期的减弱。应对前期经济转型过程中一系列过度调整的地方再进行纠偏和纠错,让市场力量和政府的宏观预期相互协调,发挥协同效应而不是排斥效应,以至回归正常的、看不见的手调控的供需达到均衡状态的市场效率。政府应更好地发挥政府力量,对市场失灵、市场过度地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和产业进行适当纠偏。

张秋表示,面对疫情冲击、供给冲击、外部地缘政治不确定的情况撰写年度宏观经济报告,难度比过去大了非常多,但这份面对非常态经济情况的报告也反映了上财高研院的高水准。

课题组直面问题和热点,不回避敏感问题,讲到了改革与行业规范调整力度频率,以及房产税、职业教育、“双减”政策、“双碳”目标和改革等最热点的问题。报告有建模、有量化分析、数据、实证,许多论断的展开本身就是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如教育错配现象,地方政府债务和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等,为实战决策提供参考。关于中长期部分,报告提出,依然要靠市场化改革,扩大全方位制度性开放,实现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以下两方面希望后面一起探讨:欧美包括日本对中国贸易和技术封锁持续加码,面对外部一门心思要遏制中国的情况,如何实现更大力度的对外开放;投资和需求面对地方政府债务约束和老百姓需求减弱的情况下,明年政策是施展空间如何。

  田国强教授、黄晓东教授就嘉宾提到的研究方面的建议分别进行回应。许宪春、盛松成、钟宁桦分别就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作主旨演讲。

  许宪春主旨演讲主题为《2021年我国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的若干特点与四季度经济展望》。他指出,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呈现如下特点:生产角度,GDP同比增速逐季明显回落,两年平均增速相对稳定;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受制造业、建筑业增加值增速回落影响在第三季度明显下滑;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需求角度,居民消费支出增速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政府消费支出低于疫情前的水平;净出口需求在前三季度表现最好;投资需求增长乏力。收入角度,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比较高,但两极分化比较突出,上游行业利润成倍增长,下游行业利润增速低或下降,对下游中小企业的影响尤其明显;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新经济新动能角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保持快速增长;网上零售额也保持快速增长,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持续显现;新经济新动能表现比较好。价格角度,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生产领域价格涨幅明显扩大;CPI和PPI“剪刀差”继续扩大,达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高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保持高位促使PPI持续上涨,而PPI对CPI的传导作用并不明显。

  展望四季度,许宪春表示,前三季度GDP增速较高,为全年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预计12月份增长率比11月份进一步回升,但幅度不会很明显;四季度经济增长大概在4%左右,全年经济增长在8%左右。消费需求有望保持恢复态势,但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存在压力;净出口需求有望保持良好势头;制造业投资可能会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支撑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力量;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进一步回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保持较快增长,PPI内部结构分化对工业企业利润的影响可能有所缓解。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的情况下,四季度政府税收仍然保持较快增长。

盛松成主旨演讲主题为《建议尽快实施较为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他表示,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是从今年下半年逐渐显现的。疫情二次反弹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拖累了需求端复苏进程。上半年各项经济数据较好,掩盖了我国内需不足、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固的深层次矛盾,而政策调整和推动改革的步伐较快,供给端也受到一定冲击。

他提出,我国需尽快实行较为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目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叠加今年上半年较高的基数效应,明年上半年稳增长的压力不小。明年全球疫情得到控制、供应链恢复将是大概率事件,我国贸易顺差可能不会像今年这么大,而今年前三季度净出口贡献了近20%的经济增长。同时,明年下半年美联储很可能加息,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宏观政策的宽松。

盛松成指出,现在依然是我国实行较为宽松的宏观政策的有利时机。从国内看,财政连续两年大额结余,有较大的发力空间。随着能源等保供措施的落实,物价将趋于平稳,不会成为边际宽松政策的制约。从外部看,美国这次高通胀主要是由于疫情冲击引起供给短缺,与以往通胀不同。尽管美联储已加速缩减宽松(TAPER),但疫情反复之下,供应链冲击可能无法简单地通过紧缩货币得到解决,美联储未必会如市场预期的那样提前加息。目前资金流入我国较多,国内外利差仍较大,人民币汇率坚挺。我国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实行较为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加快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宜稳中趋松。货币政策要有效配合财政政策。不能简单地通过长期改革的措施应对短期的经济下行压力。如果没有短期的经济稳定和发展,长期的结构性改革也将无从谈起。

  钟宁桦主旨演讲主题为《我国宏观经济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平衡》,他从金融风险、房产市场、交通基建三方面深度剖析中国近年来宏观经济,并提出,中国宏观经济不断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他首先展示了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图,数据显示,在2017年之后,M1和M0(货币)的增速迅速下降,这带来一系列金融市场变化,比如2018年的P2P爆仓跑路、股市下跌等,“我们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下,并应对未来。

  随后,他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过去几十年中,我国住房私有化比率迅速提高,虽拉动经济增长,但也严重透支了未来经济增长和发展潜力。他对中美GDP、住房总市值以及股票总市值等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中国的住房市值与GDP的比例比美国高很多,并强调一定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助力房产市场良性发展。 

  随着房产投资的降温,基建投资作为经济“压舱石”的作用不断凸显,近年来,我国基建投资总额约占GDP总量的五分之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尤其是过去十年间,西部高速网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并实现了与东部、中部高速路网的联通,大幅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并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钟宁桦结合国家重大政策和重要经济会议精神,总结了中国经济近年来所遇的难题,强调中央反复提到的要在防风险和稳增长间实现平衡,同时要积极寻找新的、不依靠债务驱动的增长点。

最后,与会嘉宾和课题组成员、现场观众、媒体进行了互动与交流。发布会围绕如何破解经济发展面对的“三重压力”,落实稳中求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研讨,为宏观经济发展贡献学界力量。

  (供稿:张送萍 供图:张送萍、段海娇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21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