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治理与服务有空间没“空白”

12.01.2015  20:18

  ■刘宴兵
  如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以及国际合作的能力、意识,树立正确的治理与服务理念,增强治理、服务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转型面临的迫切问题。几个月前,笔者有幸参加了由香港李兆基基金资助的“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美国培训团系列活动,通过学习培训、参观访问、讨论交流、考察调研,在大学治理结构科学性与有效性、调动学生自觉性与自主性、科研与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等方面受益匪浅。如何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提升高校治校能力,推动学校治理与服务方略科学化,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坚持开放办学,健全、完善学校治理服务体制。高校要积极探索“高校-董事会”共建开放模式。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和人才培养支撑服务,不断加强与董事单位之间、董事单位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校与合作单位在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同时推进科学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职称评审委员会在学校办学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提倡“共治共管”。高校还应进一步加大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实施绩效工资改革,修订完善用人制度,制订岗位编制管理办法,健全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教师职务聘任、业绩评价和分配制度。
  创新培养模式,助推专业能力服务提高。重庆邮电大学努力推进“专业+信息技术+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行大类招生,开设“外语+专业”、“数理基础+专业”、国际实验班和“IT精英班”,培养宽口径、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实施校企联合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学生“朋辈”学业辅导,进一步加强创新和学业辅导工作。依托专业辅导和科研创新团队,通过开展校、院两级分层分类辅导,指导学生制定个人生涯规划,并协助学生评估自我发展进程。
  推进协同创新,强化科研服务发展。学校要瞄准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大力转让成果和推广应用。重庆邮电大学发挥优势,积极投身产业联盟协同创新,成立“新一代网络通信终端协同创新中心”和“汽车电子技术产业联盟”等,形成了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学校应紧跟前沿,深度参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大力支持各类科技创新团队研发工作,并大力推动地方园区协同创新,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密切配合,努力形成大学校区、科技产业园区和区域经济之间相互接轨的协同创新模式。
  拓展办学空间,积极推进国际化教育服务进程。学校应整合资源,打造国际合作交流大平台。积极争取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和市教委等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并努力挖掘学校与海外院校的联系资源,制定学校针对来华留学工作的管理制度与激励制度,为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建立平台与保障。学校还要发挥专业优势,提升管理服务水平。重庆邮电大学建立来华留学教育信息管理平台,提供到校一站式服务,在学籍管理和教学安排上实现与中国学生一起进行信息化统筹管理,同时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新建设留学生专用教室10余间、2栋宿舍楼、多个活动中心等。学校还对日常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开展英语培训及文化培训,实现专业化与精细化并重的留学生管理服务。
  增强战略思维,提升管理服务工作实效。自觉运用全局战略规划推动学校发展。首先要做好学校科研外事的战略规划,着眼于未来中长期发展进一步梳理思路,然后进行合理的战略实施。 其次是处理好长期目标与短期指标,以及“结构、质量、特色”之间的关系,结合目标考核,建立健全规划落实的保障机制,将战略规划真正转化为现实绩效。
  着力大学文化研究,提供管理服务智力支撑。优秀大学文化承担着引领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使命,着力从理论层面研究“文化、理念、制度、实践”四维一体的办学模式,从实践层面引导师生理解什么是大学文化、清楚大学文化的来源并努力坚守,切实维护学校的声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学术自由和社会担当”的管理服务理念。
  (作者系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1/12/content_42950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