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首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 文科女生求职难度大

11.01.2016  11:11

  昔日被求职学子热衷的“金牌岗位”比重正不断下降。昨日,2016年应届高校毕业生首场招聘会在沪举行,吸引了大批学子前来。不过,很多求职者敏感地发现,国企、科研院所、金融行业、建筑领域等以往一些热门招聘摊位出现不同程度缩水,提供的岗位数也开始下降,这使得竞争变得格外激烈。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如今外地生源大学生留沪比例也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国企等单位参与度下降

  据了解,参加此次招聘会的用人单位共478家,提供岗位万个,其中国有大型企业、事业单位102家,民营企业301家,外企75家。吸引了1.24万名应届大学生入场,收到简历超过2万份。

  不过,这一系列数字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现了下降。当年参加的用人单位超过500家,1.6万名高校学子前去赶场,由于人数众多加上安保限流,外场排队“人链”一度长达3公里,创下该招聘会史上之最。

  不仅如此,值得指出的是,在今年参加招聘会的企业中,国企的数量也出现了萎缩,而民企数量则有所上升。虽然依然有国核工程、上海航天卫星应用有限公司、上海建工、上海隧道工程等老牌国企助阵,但不少学子发现,这些单位提供的岗位数量也并不多,不少职位要求很高,人数只要1—2名,这让不少人感到非常失望。

  对此,市人社局和教委相关负责人均表示,由于经济形势不景气加上产业结构调整,不少国企、金融等单位今年明显缩减了招聘规模,倒是一些民企由于处在初创期,反而会求才若渴。

   应届生宁走“独木桥

  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尽管如此,各国企集团、科研院所、银行依然是求职者扎堆投递简历的地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民企单位,受关注程度明显不高。记者观察发现,由于国企竞争较为激烈,一些求职者甚至愿意“低配”下嫁。

  在沪上一家银行的招聘摊位前,就有一位英语研究生学历的学子前来投递简历,可她选择的职位却是最为普通的柜员,这让招聘单位也感到有些莫名。负责招聘的人事部负责人当场劝说表示,一方面该职位与其专业完全不匹配,其所读的外语毫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即使她对放弃所长毫不可惜,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入职后也未必能胜人一筹,反而有可能会被淘汰。然而,该学子执着地认为,先占得一席之地,今后自己还可以转型。

  其实记者发现,不少民企给出的待遇大大高出国企,就拿起薪而言,国企的起点基本就在3000元左右,好些也不过4000元,而一些创新创业型民营企业,直接就能为本科学历开出5000元底薪的“起跑线”,更是可以提供期权等诱惑,但即使如此依然应者寥寥。

  “还是想求个稳定的工作。”有学子直言不讳地表示,虽然民企提供的待遇更好,升职的前景看似更多,但总担心前途不稳,“不少公司烧完了风投就倒闭,到时我怎么办?

   外地生源留沪比例下降

  记者了解到,今年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数据显示,沪上应届毕业生为18.3万人,比去年要多出6000人,其中研究生增加比例最高,达到3000人,本科生增加幅度也达到2000人,人数上涨带来的竞争激烈程度将会明显增强。

  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指出,在本次招聘会中,国企比例所占仅2成,民企则达到6成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市场需求,对于应届生而言,如果不调整求职心态,恐怕只能与岗位擦肩而过。

  专家指出,目前沪上应届生就业存在“三难”现象:首先是文科生求职难度明显较高,女性尤甚,专业则以文学、法学、管理学、哲学等科目受影响较重;其次,“夹心层”求职较难。据预测,目前沪上8成高校毕业生已经有就业方向,而“手中无粮”的学子,集中在非重点院校与非高职高专的“夹心层”;另外,外地生源留沪难度也再增大。虽然目前应届生中三分之二的比例不是上海生源,但随着岗位数量的减少,以及本地生活成本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地生源选择“逃离”上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