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改革的风帆———“十三五”开局之年看上海
2016年上班第一天,8位民营企业家应邀走进上海市委会议室,就如何以改革促创新、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献计献策。
尽管上海的一系列重大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但面对“十三五”开局之年的新形势,全市各方清醒认识到:“每项工作都要有时间表,都要真抓实干、注重结果。”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指出,上海要按照当好排头兵、先行者的要求,始终把制度创新作为首要,始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注重强化目标、强化实效、强化责任、强化合力,全力以赴深化推进各项改革工作。
新年,新局,新景,改革的风帆正在浦江两岸高扬。
交年报:九大领域风帆劲
创新、创新、再创新,是2015年上海改革、发展最鲜明的印记。从放宽“互联网+”新兴行业准入管制到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绵绵发力”,创新环境正在发生“润物细无声”的变化。
通过创新改革,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了,民生改善的均衡性和群众获得感也更加凸显。社会治理创新“1+6”文件出台后,普陀区“小巷总理”梁慧丽身边,多了两名“80后”助手,虽然工作还欠火候,但“年轻人来了,班子青黄不接的隐忧缓解了”。
教育改革,牵动千家万户。2015年底上海接连出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规划,既推动“高原”上崛起“高峰”,又为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同时,完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全面推进高考综合改革。
法治建设的推进,不仅是国家赋予上海的试点任务,也是上海各项改革的重要保障。作为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进行司法体制改革的地区,上海试点引来多方瞩目。
群团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启动,“小机关、强基层、全覆盖”三箭齐发。“要坚持重心向下,切实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上海市委副书记应勇说。此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落实,国资流动平台取得实质性突破……从经济体制到社会治理,从党的建设到法治建设,2015年上海在九大领域的改革,均取得阶段性成果。
补短板:消除城市发展“灯下黑”
改革越到深水区,越要注重细节、防范风险。“促长板”“补短板”,成了新年伊始上海许多区县、街镇工作的关键词。
“十三五”开局之年,在加强自贸区、科创中心建设等“长板”的同时,上海正全力寻找、补足在城市管理方面的“短板”。
这些年,一些镇村“钱袋子”鼓起来了,但河道黑臭,违法建筑遍地;常住人口翻倍,但相应的公共管理及服务手段捉襟见肘;地面交通四通八达,但一场暴雨就容易“水漫金山”……这些“短板”,群众感受直接,社会反映集中,既影响协调发展,也隐藏风险隐患。
据了解,不少“短板”由来已久、涉及面广,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2016年,上海市委将“补好短板”确定为唯一的重点调研课题,聚焦环境综合整治、综合交通管理两项任务,要求全市形成合力,破解抓落实、补短板中的难题。
开新局:创新“加减法”谋篇供给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始终把制度创新作为首要。”上海市委相关负责人强调。供给侧改革的要义之一,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而坚持制度创新,就是在制度性交易成本上不断“做减法”,这是上海自2013年自贸区挂牌以来一以贯之的思路。
制度创新有没有实效,市场说了算。“进口医药样品到底如何定价?征税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面对企业“火辣辣”的问题,上海自贸区管委会承诺,要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减成本同时,还要加活力。上海缺土地、少资源,最大的优势是人才和科技。“上海要始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扩大有效供给、改进供给质量的最有力支撑。”论断一针见血,显现的是上海提质增效的决心。
新近公布的上海“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更加重视先进制造业发展,力争在GDP中保持25%左右的比例。高起点推进航空城建设,是上海“创新发展”的大手笔。继C919下线和ARJ21交付之后,中国商飞总经理助理马恒儒透露,商飞公司计划和俄罗斯合作,在自贸区注册成立新的合资公司。
“今年上海要推进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建设更具活力、更加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市市长杨雄表示。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通过推进供给侧改革,上海企业负担有望进一步降低,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从而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