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创建人 著名有机化学家于同隐去世

08.02.2017  20:33
  著名有机化学家、高分子科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的创建人和带头人于同隐,6日上午在沪去世,享年99岁。于同隐长期从事高分子粘弹性和高分子合金研究,研制了取得重大社会效益的人工肺。以蚕丝为高分子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以独特的导师带教方式栽培学生,于同隐的为人、为学、为师,在学界传为佳话。
   突破口选择蚕丝
  20世纪80年代,年近70岁的于同隐以他一贯敏锐的目光和对科技发展前沿的精准预测,感觉到从高分子科学角度对生命科学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极大的潜力与前景。因此,他开始思索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认为从丝素蛋白为主体的天然生物大分子进行研究,会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应用意义。之所以选择蚕丝,正如他的生物大分子研究事业的继承人邵正中说,因为蚕丝是一种蛋白纤维,符合化学科学中高分子的标准,属天然高分子。而且,高分子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是一种趋势,蚕丝材料的获得非常容易,在中国蚕丝业又是一个重要的产业,能够发挥我们的长处。
  经过几年的努力,于同隐带领学生们在高分子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揭示了决定蜘蛛丝优异力学性能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经过十多亿年进化选择而固定下来的丝蛋白重复单元序列,二是动物对丝蛋白所进行的液晶纺丝行为和过程。这个结论揭示了动物的吐丝器官和成丝机理对丝性能的改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为在动物体外仿制模拟高性能纤维研究扫清了障碍并奠定了基础。2004年该成果被教育部提名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放羊”式带教学生
  在培养学生方面,于同隐方法堪称独特,被称为“于同隐模式”。作为他的第一个博士生、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你如果贬低这种模式的话,就会说他有点像“放羊”,但实际上他不是简单的“放羊”,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因为学生五花八门,但一个教授自己的专业范围是很有限的,所以他能让每个学生都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以自由,然后再给予一个学生必须要有的规范,这便是他的育人模式。(作者:王蔚)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