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骗捐"事件层出不穷 专家:给公益更多法治保障

07.11.2015  09:20

  第五届“上海公益伙伴日”主打的“2015中国互联网公益高峰论坛”近日在浦东陆家嘴举行。圆桌会议上,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互联网对于公益事业的影响。互联网给公益带来高效和透明,但“骗捐”等事件层出不穷,专家建议给予互联网+公益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互联网给予公益更多空间过去5年,市慈善基金会花了400多万元搭建网络平台,点击量超过5000万的同时,也得到了以往线下没有的公益支撑。市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国平表示,公益慈善正在从传统公益模式向新型公益模式发生转变。互联网为公益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空间,让公益资金筹集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公益组织的执行变得更加公开透明。

  上海市信息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陆雷认为:“互联网让公益资金筹集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公益组织的执行变得更加公开透明。相对传统的线下公益而言,如今的公益借助互联网能够更好地实现大众化、开放化和高效化。

  慈善信息该如何公开今年8月,一位罕见病患儿母亲在朋友圈“卖米救子”,24小时卖出大米2万斤;9月,腾讯“互联网公益日”,3天募集善款1.3亿。互联网已经成为慈善活动的重要渠道。由个人发起的求助募捐、公益众筹,通过微博微信迅速传播,极易打动捐赠者。然而,由于政策真空,网络“骗捐”、“敛财”的事件时有发生。

  此外,去年,周筱赟一封写给民政部的实名举报信,震动了中国慈善界:“嫣然基金唇腭裂手术人均成本高达9.9万元,远高于同类手术5000元的报价,7000万善款下落不明。”虽然审计最终还了嫣然基金会一个清白,但“慈善透明度不够”一直是舆论诟病的焦点。

  慈善法草案能否解决问题近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对慈善法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草案中,对信息公开做了专章规定。“慈善组织,应每年公开财务会计报告、开展募捐以及接受捐助情况、慈善项目情况”;“公开募捐周期大于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具体情况”等等。同时明确,若慈善组织违反信息公开义务、或公开信息不真实的,最严重会被吊销登记证书。

  此外,对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展募捐;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采取公开募捐方式开展募捐。否则,有可能会面临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处罚。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这意味着今后不具备公募资格的组织或个人,必须跟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才能发起网络募捐。

  方国平表示,原来没有基本法的时候,公开透明有随意性。愿意公开就公开,不愿意公开你也没办法。基本法之后,公民可以拿着这个法律跟你打官司。但它更应该是一种组织行为,是一种公共行为。这样就能避免一些负面影响,让更多的人加入慈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