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智斗骗子追回4300元 莫轻易告诉别人验证码
近日,一篇题为《被骗真都是因为蠢吗?IT男险中招清华教师被骗1760万真相让人毛骨悚然》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文中主要讲了一名自认为能熟识多种骗局、能和骗子谈笑风生的IT男,差一点被骗子骗走银行卡上的钱的经历。8月30日晚,上海一市民就遇到了和文中手法几乎一模一样的骗局。幸运的是,受害人冷静面对骗局,最终追回了被骗的4300元。
发挥洪荒脑力:
识破骗局追回钱
“在电视上见过无数个电信诈骗的新闻,没想到今天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身上了。骗子真是太厉害了,不过最终还是我胜出,追回了被骗的4300元。”据上海市民罗先生介绍,8月30日晚上8点39分,他的手机收到了一条来自银行的短信,短信上说他的一张银行卡“转账支取支出人民币100元,活期余额4295.92元”。一分钟后,手机又收到短信称“转账支取支出4200元”。然而,当天晚上,他正在家中陪儿子玩,银行卡并没有离身,近几天银行卡也没有离身过,而且两次转账都没有要短信验证码,也没有输入银行卡密码。
罗先生告诉记者,两笔钱被转走不到一分钟,他的电话又响起来了,来电显示的是以159开头的来自浙江宁波的号码。打来电话的人声称自己是游戏点卡公司的,说刚才有人通过网上从他们公司购买了游戏点卡,于是打来电话询问是否是罗先生本人购买,还说可以帮忙先冻结账号不发货。
听到这些,罗先生马上觉察到了不对,心想哪有商家在有人刷卡消费后,还打来电话询问是否是本人购买。此外,这个电话离自己收到钱被转出的短信还不到一分钟。于是,罗先生反问打来电话的人是如何知道自己号码的,对方支支吾吾,并没有直接回答,这让罗先生更加确定电话那头的就是骗子。想到之前看到过类似的骗局新闻,他马上挂断电话,拨打客服电话挂失银行卡,然后报警。其间,骗子还不断打电话过来,罗先生心想这肯定是骗子想套出他的银行卡信息和验证码,于是果断挂断不予接听。
之后,他再次拨打客服电话了解钱被转出的细节。银行答复说,他卡里的钱是被骗子转到了“保证金管理”账户中,但是还是托管在银行。于是,罗先生赶紧让银行帮忙冻结这笔钱。随后,再按照银行发来的“个人网银账户商品保证金转回银行卡操作流程”,将钱转回银行卡。至此,被转走的4300元全数追回。
骗局迷惑性强:
钱被“转走”是假的
罗先生告诉记者,事后他通过网络查看了一些类似的骗局,得知原来这种诈骗手段分布十分广泛,已有很多人被骗。
据罗先生介绍,骗子是通过非法途径获得了部分人的网银账号,然后将里面的钱分两次转入卡内的“保证金管理”账户,第一次一般是一两百,第二次则是卡内全部剩余金额。但其实这时候钱还在卡内,只是查询余额不会显示。接着受害人就会分别收到两次转账的记录,即钱被取出的短信通知。
大多数人在看到钱莫名其妙被转走后会惊慌失措,这时受害人就会立即接到一个自称某某公司或商家的人的电话,告知银行卡持有者该卡在他们店里有消费,可以帮忙追回被转出的钱,并把第一笔转走的钱转回银行卡账户内。受害人如果这时查询余额,就会发现第一笔“转走”的钱果然被“追回”了。很多人这时候就会放松警惕,相信来电的人真帮忙自己“追回”了部分钱财。此时,骗子就会告诉受害人,金额超过1000元的如果要追回,需要验证码,然后让受害者把手机收到的验证码发过去。如果受害人把验证码发过去,那么钱就会立刻被真正转走。
防范骗局:
要找可靠信源确认
罗先生的冷静处理,让他避开了骗子的陷阱。但还有更多的人,没能识破骗局,一步步中计,交出了验证码。例如,刚刚卖完房子就被骗1760万的清华大学教师。由此可见,遇到电信诈骗该如何处理十分重要。
据了解,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平台于今年7月启用。中心平台与市公安局110接警服务平台建立了“三方通话”机制,即报警人遭受电信网络诈骗侵害后拨打110报警,市公安局110接警服务平台将电话推送到中心平台,由中心平台工作人员开展专业询问和报案指引。在此基础上,中心平台与12345市民热线完成对接,并开通962110举报咨询热线、“106380962110”短信特服号,24小时受理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市民咨询和举报。同时,中心平台能够完成对全国范围内涉案账户的查询、冻结和止付,最短时间、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群众财产损失。
此外,中心平台的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会经常发布宣传防范指南,总结典型案例、提炼防范要点、揭露诈骗伎俩。其实,纵观以往上当受骗的例子,不难发现大部分诈骗手法都是重复的,只是骗子使用的幌子不一样。中心平台也在其官方微博发布文章称,遇到电话诈骗,最重要的就是找人确认。来电的人说是公安局,就找110确认,他说他是银行,就找银行确认,他说是保险公司,就找保险公司确认。但要注意的是,要找自己知道的地方和电话确认,而不要打骗子的预留电话。比如,对方自称是外省市公安局,让拨打某个座机确认身份,或者拨打外省市114确认,均不用理会,可直接拨打110,无需加任何前缀。此外,一旦涉及到密码、验证码等信息,就要加强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