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站"到"故乡" 外侨是如何认同上海的?

21.07.2014  19:43

      日前,在复旦大学“上海史国际研究中心”揭牌暨学术会议上,众多学者为上海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文化视角。著名历史学家熊月之谈道:上海史研究是国际显学,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因为上海史研究者人多势众,被学术界戏称为“上海帮”。复旦历史系教授王维江介绍:早在百年前外国有识之士从广东一路北上到上海后感叹:香港是被英国殖民笼罩,广州被传统束缚,只有上海是自由开放的、有自己个性的城市。
  
  侨民是全球化过程中因人口远距离移动、长时间居留而出现的普遍现象。近代上海是中国进入全球化轨道的先行城市,也是吸纳外国侨民最多的城市。
  
   从“驿站”到“故乡
  
  上海开埠初期,不少欧美侨民来自中东地区,其中有些侨民属于纯粹的冒险家。对于他们来说,上海只是他们投机的地方,他们对于上海这座城市,说不上什么情感的依恋。其中最典型的史密斯是美国人,近代上海房地产第一代暴发户。他非常坦诚地表达了在上海“捞一票就走”的心路历程:“我希望至多在二三年里能发到一笔大财,从此走开。以后上海不论化为灰烬或沉入海底,都与我何干!你不用盼望像我这种人肯为子孙之计而自甘长期流徙在这种不健康的环境里。我们是为发财,愈快愈多愈好,在合法范围内一切方法和手段都是为着这个。”他说到做到,发财以后很快就离开上海。
  
  汉璧礼也是一个“捞一票就走”的冒险家,发了大财以后,他移居意大利,在那里建造了一所大型植物园,过着贵族式生活,不同的是,汉璧礼以乐善好施出名。他曾捐资创办专教欧亚混血儿的学校,捐助不少名贵树木给外滩公园。工部局因此将界内一条马路命名为汉璧礼路(今汉阳路)。
  
  但是过了几十年,几乎一代人时间,对于以上海作为长久居留地的外侨来说,上海不再是他们的人生驿站,而是他们的第二故乡。1893年,外侨举行上海开埠50周年庆典。专为这次活动而作的《庆典之歌》,就刻意突出租界是侨民家园的主题,其中写道:“维吾家园,立此东方,江水滔滔,翻滚冲荡。五十寒暑,转瞬已过,冬冷夏热,秋云春阳。”歌词强调,欧洲的祖国,上海的租界,都是侨民的家园,西家东园,共祝心香”。“
  
  一些寓沪多年的西方人,自称ShanghaiIander,直译是“上海人”,而不愿意被中国人称为外国人。有寓沪西人致信《新闻报》:“吾见中国人见我俱呼‘外国人’,然吾在中国已二十余年矣。虽人皆以吾为外国人,而吾则相交已久,觉与本国无异。且吾知中国圣人曾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一语,故我西人之在中国者,应与中国人和好如兄弟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