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陆葡萄是怎样擦亮品牌的 成嘉定一张“活名片”

08.08.2017  15:13

  这几天,第十七届上海马陆葡萄节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未来三个月,夜间葡萄采摘、中晚熟葡萄交流品鉴、葡萄主题摄影绘画评选展示等一系列活动将在马陆镇轮番亮相。串起这些活动的关键词,是马陆葡萄这张“地域名片”。

  自从2014年“马陆葡萄”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后,这颗小小的葡萄可是身价倍增:马陆葡萄的价格是市面上普通葡萄的五倍之多,优质品种平均每串50元,且供不应求,俨然成为嘉定区的一张“活名片”。

  从栽种到成为一张“地域名片”,马陆葡萄走过了36年的探索道路。马陆葡萄创始人单传伦对其中的曲折历程感慨万千。他说,最初马陆葡萄追求的是量产效益,但很快碰到了市场瓶颈。“1989年,马陆葡萄第一次出现卖不掉的尴尬,每斤二角仍无人问津,甚至出现‘大年亏,小年赚’的怪现象。

  1992年,马陆镇成立上海马陆葡萄研究所,由单传伦带头进行技术攻关,控制产量,调整品种结构,葡萄种植转为质量效益为上。

  对于品牌效益的重视从2000年以后才开始。单传伦告诉记者,2002年研究所就注册了马陆葡萄商标。当时的马陆镇开始思考,除了商品商标之外,有没有更高的台阶来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从商品商标到地理标志商标的这一步,马陆葡萄探索了十余年。嘉定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陆海英介绍,困扰马陆葡萄注册地标商标的症结,在于地理标志商标是集体拥有,必须要从商标持有人手中拿出来,这个转让过程并不容易。2008年,在工商嘉定分局指导下,马陆葡萄研究所将“马陆”商标转让给现在的马陆镇农业服务中心,并许可给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专用。2013年,“马陆葡萄”正式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又碰到问题:按照规定,申报前,“马陆”商标必须注销,上海工商部门与国家工商总局反复沟通,才得以在核准完成前保留住原有的“马陆”商标,让两个商标得以平稳衔接。

  在获得地理标志商标这一更高层次的身份标志后,马陆葡萄换上了统一的“新装”,马陆镇农民成为共同致富的受益者。单传伦透露了一个数据,上世纪90年代,马陆镇葡萄种植面积为8000亩,产值在3000万至4000万元,现在种植面积收缩至4000亩,总产值达1亿元。在这个集体商标的庇护下,一批质量出众的子品牌孕育而生,形成了正向的推动作用。

  如今,马陆葡萄的公众认可度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了,连周边地区的居民都慕名驾车前来马陆葡萄公园,马陆镇又开始探索加入休闲文化元素。单传伦告诉记者,现在马陆镇能接待游客的农户已接近20家,种葡萄的农民换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也主动加入进来,给了马陆葡萄不断传承的希望。

        记者 徐晶卉

沪地产农产品直销展举行 马陆葡萄等田头直送
  马陆葡萄、南汇水蜜桃、奉贤蜜梨……8月第一个周农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