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大戏院穿越南京 民国图纸原件成“助修神器”
据了解,首都大戏院1931年建成开业,楼上楼下约1400个座位,规模之大在当时是全国数一数二。修缮后的“首都大戏院”,建筑面积将达850平方米,分为三层。
曾经在南京人的生活中留下浓墨重彩的老电影院,首都大戏院。1949年后改名为解放电影院的首都大戏院,经过近一年的保护性修缮,其“老门脸”已经进入工程收尾阶段,等待验收。“现在的外立面,完全是按照民国时首都大戏院的老照片恢复的,包括‘首都大戏院’这五个字,也是我们根据南京档案馆中的历史档案原样恢复的。”修缮方——秦淮区文旅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亮点
民国图纸原件成“助修神器”
“这次的修缮原则就是修旧如旧,尽量恢复历史原貌。”昨天,秦淮区文旅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10月开始进行修缮,现在修缮工程已经结束,后面就是内部的设计和施工。他表示,解放电影院有83年的历史,对历史建筑的修缮他们非常慎重,请了东南大学的专业设计团队,施工方是苏州太湖施工单位,都是对古建修缮保护有丰富经验的单位。在修缮中,所有的历史原物都留存,“交给我们时内部已经不是电影院,隔成一间一间的,但是经过专家的现场考察,凡是历史性构件全都原样保留。”
该负责人坦承,刚开始进行修缮时,他们也有很多担忧,因为当时的解放电影院年久失修,存在不少安全隐患,而且经过了人为改造,内部构件的锈蚀情况也很严重。为了恢复原汁原味的民国时期风貌,他们找了很多历史资料,不过最后让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的,是在南京市档案馆中找到了当年首都大戏院的历史档案,不仅有民国老照片,最重要的是找到了它的工程图纸,而且是设计图原件。“这些图纸对恢复首都大戏院原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这些设计图原件都出自首都大戏院的设计者黄檀甫之手,黄檀甫也是中山陵的设计者之一。通过这些图纸,可以知道当年的首都大戏院地面是水磨石的,室外雨篷的铁链是铸铁的,内部结构构件是钢筋混凝土的。而且,绿色窗棂、雕花外墙以及“首都大戏院”五个字的招牌,都是根据档案中的老照片原样恢复的。
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外立面大部分是原来的,主要进行了加固和维持,修缮中的一个亮点就是挡雨篷。首都大戏院的雨篷覆盖面很广,几乎沿着整个南墙,而且是全钢结构雨篷,这么大跨度的钢结构雨篷在那个年代,全国罕见。原来的挡雨篷都是铁链子支撑的,经过了80多年这些铁链仍然保留完好,因此在修缮过程中特意将这些铁链全部保留,就是为了让首都大戏院最大限度地回归原始面貌。
修缮后做何用?
有望成民国电影博物馆
现在修缮后的电影院建筑面积850平方米,分为三层,之所以恢复原名“首都大戏院”,是为了展示民国文化。目前恢复的是老门脸的部分,作为贡院街改造景观的一部分。记者了解到,待全部修缮完成后,首都大戏院有望成为一座民国电影博物馆,作为民国电影的展示台,陈设相关的文物资料,进行展览,也有可能开放小型放映厅。但是具体的用途仍未有定论。不过,很多怀念老电影院的市民,仍然希望在恢复后的首都大戏院中找到浓浓的怀旧风情。
前世
民国时放映进口大片
首都大戏院位于南京夫子庙贡院街84号。民国时期,它与夫子庙著名的饭店大三元酒菜庄相邻。
首都大戏院建成于1931年,在上个世纪30年代盛行“中央”二字命名建筑物的南京,它的名字比较特别。首都大戏院是将电影从室外引到室内放映的中国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