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米大的心脏在母腹中获救 国内医生首次独立完成胎儿宫内心脏手术
给一颗花生米大小的胎儿心脏动手术!上海三家医院专家联手攻坚,首次由中国医生独立主刀的宫内胎儿心脏介入手术宣告成功。昨天,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宣布,一个29孕周的胎儿在妈妈腹中接受了手术,目前母亲和胎儿情况均良好。
二胎妈妈蓉蓉在今年5月的胎儿超声大结构畸形筛查中,被发现心脏结构异常,肺动脉瓣重度狭窄、三尖瓣启闭运动受限。
心心念念的二宝来了,却在肚子里就“病了”。这孩子要还是不要?“他在肚子里动得很欢,我能感觉到他的快乐,我想把这个孩子留下!”为了给宝宝争取一个机会,蓉蓉找到了一妇婴胎儿医学科孙路明主任。
孙路明给了两套方案:继续等待,等分娩后进行手术,但在此期间孩子病情可能进一步恶化;或者马上进行宫内介入手术,即在妈妈的肚子里就给宝宝做手术,为出生后进行双心室修复争取机会,但风险相当大,可能胎死腹中。孙路明问蓉蓉,“能不能接受这个有‘缺陷’的孩子?如果可以,我们一起努力。”
不幸的是,在后续的几周观察期间,宝宝的病情更重了,原本重度狭窄的肺动脉瓣有进一步演变为闭锁的可能,右心室变得更厚更小,并且还在恶化。
蓉蓉下定了决心:“我们夫妻俩都特别喜欢孩子,既然宝宝来了,我们不仅想给他生的机会,还要让他活得更好。”
尽管介入手术无需孕妇开腹、胎儿开胸,但29孕周胎儿的心脏只有花生米大小,17厘米长的穿刺针要一次成功穿入4毫米径线的右心室流出道。术中还要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胎儿心动过缓、心脏骤停、心包腔积血等危险状况,稍有不慎就有生命危险。为此,专家们反复推敲手术指征,尽量周全地考虑术中的每个细节。6月20日下午4时,蓉蓉躺上了手术台,见证历史的一刻开始了。
原本手术位置良好,但“调皮”的宝宝被麻醉后还跟医生开了“小玩笑”,翻了个身睡过去。专家就这样站在宝宝身边,等待了两个多小时,直到宝宝回到最佳的手术位置。
手术开始了,孙路明在超声引导下,将17厘米长的穿刺针迅速穿过胎儿肋间隙、右心室壁,成功到达并穿过肺动脉瓣狭窄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导管室主任吴琳将导丝及直径3.5毫米的扩张球囊通过穿刺针送入肺动脉;当确定球囊中央骑跨在肺动脉瓣时,儿童医学中心心内科主任李奋立即利用压力阀加压扩充球囊,并快速扩张2次后迅速撤出球囊。术后胎心145次/分,处于正常范围,超声显示,经肺动脉瓣的前向血流明显增加。手术成功了!
尽管手术只持续了1小时,但回忆起当天的手术场景,专家们仍不约而同地感慨,“惊心动魄,真像打了一场大仗。”事实上,胎儿宫内介入手术50%的病例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10%至20%宫内死亡。此次手术过程中,胎儿也曾一度出现少量的心包腔积血、心跳过缓并发症。
蓉蓉在术后第二天即出院,“宝宝很坚强,他也在努力,想留在这个世界上。”目前,术后3周的胎儿超声心动图均显示,一股“顽强的生命之血”由右心室通过胎儿肺动脉瓣流向肺动脉,各项数据提示病情已得到改善。
根据国际胎儿宫内治疗注册中心数据显示,全球开展的此类胎儿宫内干预手术仅有近20例,我国广东医生曾与国外专家合作完成过中国第一例宫内心脏介入术。此次上海医疗团队组合出击,是国内医生第一次独立完成手术,对中国胎儿医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