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世界城市日”系列论坛举行
四年后的这一天,上海世博会闭幕时的倡议成为现实,海内外专家学者、各界智囊再度聚首上海。在首届“世界城市日”系列论坛上,人们聚焦“城市”主题,围绕上海这座全球瞩目城市的未来方向,展开精彩讨论。
城市·大方向:
规划紧凑、公众参与、新旧连通
一座城市,拥有什么样的未来,前行的方向尤为重要。相比四年前,上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更为合理,环境建设也有了长足进步。站在新的时间节点,上海正需要为更远的未来思考方向、制定战略。
大方向之下,细致而严密的规划,将让城市功能更完善。
上海正在编制新一轮总体规划,“世界城市日”的“上海2040高峰论坛”聚焦规划。论坛会场耐人寻味——坐落于半淞园路的上海设计中心,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来自世界各地的城市展示了它们在规划、管理和发展上的经验。昨天的论坛同样如此,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应该是怎么样的。
“紧凑”是联合国人居署城市规划和设计局局长拉斐尔·塔兹给出的建议。拉斐尔·塔兹指出,所谓紧凑,并非指城市密度越来越高,而是强调城市要能集中体现各种功能。一方面,紧凑的设计有利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完善的功能设计也能降低人口密度,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表示,公众参与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前阶段,上海开展了上海2040公众愿景调查,通过发放16000份有效问卷。通过调查,市民大众对于上海建设“环境友好、经济发达、文化多元、安全宜居的城市”寄予了最大的希望,认为“环境污染、住房和居住环境、社区养老、就医”等问题亟需改善。而市民的这些诉求,恰恰要在城市规划中予以体现和满足。
2015年世博会即将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米兰市副市长希拉·比斯康蒂提出,一个好的城市规划需要在新与旧之间架起桥梁,做好连通。希拉·比斯康蒂认为,文化和历史是一座城市重要的财富,不能轻易破坏。正因为此,米兰在解决城市人口增多、公共空间减少的问题上,提出了“减少新建筑,利用老建筑”的原则。
城市·小细节:
生态资源、见山望水、智慧健康
生态环境、居民健康……当今城市中,这些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广受关注,论坛上,嘉宾们既聚焦城市发展的大方向,也着眼市民生活、城市建设的种种细节。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分论坛上,生态视角,再一次在城市概念中突显。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周岚指出,生态城镇化不仅要考虑绿化空间,还要将资源的循环利用融入城乡规划建设中。比如说,除了土地利用之外,水资源、太阳能的循环利用也要考虑进去。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就“乡愁”发表了感情丰沛的演讲,他对如今千城一面、万屋一貌的城市现状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阮仪三表示,一座城市的健康与它的历史文脉休戚相关,“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健康城市”分论坛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耀新分享了关于“智慧城市与智慧健康”的思考,他提出,上海要积极发挥智慧城市建设对健康事业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医联工程、健康信息网等智慧健康工程。
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局长许建指出,健康城市的构建是一个多尺度、多主体参与的工作,健康城市的达成需要通过对环境、土地、设施、场所等自然资源、城市空间乃至城市文脉,进行多方面干预。
选稿:郑文捷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徐蒙 任罛 李蕾 赵沁蓝 高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