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院完成世界首例“利用切除废弃肝脏移植”手术

13.02.2015  11:57

  东方网2月12日消息:原本成年人良性肿瘤手术时一并切下的一叶“废弃”组织,被顺利移植于一名先天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患儿的体内。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周俭教授率领的肝外科团队,日前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利用切除的废弃肝脏行成人-儿童部分肝移植”,在创造生命奇迹的同时,创新性地拓展了肝脏供体来源的新思路。今天上午,接受肝移植的6岁患儿彤彤(化名)康复出院。

   患儿急需移植

  彤彤出生1个月后即反复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周身瘙痒,脾脏巨大,总胆红素最高时约为正常值的23倍,白细胞和血小板则严重下降至只有正常值的三分之一。几年来父母带彤彤四处求医,最终确诊为先天性肝内胆汁淤积症、肝功能不全,唯有肝脏移植才能挽救生命。6岁的孩子身高仅92厘米,体重13公斤(正常值应为117厘米、20公斤)。4个月前,等不到供体的家人决定采用亲属供肝来实现移植,但彤彤父亲肝穿刺病理显示肝细胞有淤胆、不能供肝,而母亲因为甲状腺功能低下也不能作为供体。一家人几近绝望之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郑珊、陈功教授向他们推荐了与其长期合作的中山医院肝外科团队。

  与此同时,43岁的周女士已被肝脏良性肿瘤困扰3年,由于近期检查发现她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明显增大,她决定接受手术切除。鉴于周女士的肝脏肿瘤直径达6.8厘米,“”在直径3厘米、管壁很薄的下腔静脉上,四周又紧挨左肝叶和第一肝门,为了充分显露及手术安全,中山医院肝外科为其拟定的方案是“肝尾叶+左肝切除术”,切除的肝组织可占总肝量的25%-30%。

   大胆方案成功

  仔细权衡、设计后,樊嘉教授和周俭教授提出了一个大胆方案:周女士和彤彤为O型血,利用周女士手术中连带肿瘤一道切除下来的废弃的左肝,为彤彤进行肝脏移植。

  肝外科医生向周女士作了详尽的情况说明。经过慎重考虑,周女士表示自愿且无偿地捐献其术中废弃的左肝。术前,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为此进行了专门讨论,所有委员一致认为供体捐献的废弃左半肝是正常医疗行为过程中产生的,供体完全出于人道主义和自愿,未受到任何外界压力和经济诱惑,手术不额外增加任何治疗费用和风险。

  1月9日,中山医院肝外科团队先后顺利完成了肿瘤切除和肝脏移植手术,原本术中“废弃”的周女士234克左肝组织,成为小彤彤体内崭新的“生命枢纽”。据了解,成年女性的肝脏总量大约为1200克左右,一般情形下,患者手术中肝脏组织被切除60%-70%,都还是安全的。而肝移植手术所需要的肝脏重量,不低于受体本人体重的0.8%就可以存活。因此,周女士“废弃”的左肝为彤彤所用是足够的,术后患儿恢复得很理想。

  樊嘉教授介绍说,肝脏移植是拯救先天性或终末期肝病病人重要的治疗手段,由于我们国家移植供体严重短缺,每年大量的病人因不能得到供体而失去生命。利用因良性肿瘤行手术切除的废弃肝脏作为供体,为儿童或体型较小的病人行肝脏移植,可以开辟新的肝脏供体来源,有望造福更多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