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举办校友捐赠实物展 私人档案见证东华记忆
一方墨砚寄期许
循柜看来,首入眼帘的是钱宝钧先生家属捐赠的先生生前文房用品。钱宝钧(1907-1996),纤维科学家和教育家,历任华东纺织工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院长、名誉校长。1954年在学校建立了中国首个化学纤维专业,培养了大批化纤技术人才,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纺织教育事业。
展柜中的木盒砚台、竹形陶制笔筒、毛笔、圆形釉里红瓷装印泥,以及斑斑铁盒中的黑框眼镜,皆为钱先生生前所用。如今,墨砚、印泥早已干涸,笔尖毫毛松乱,不复如锥,无人再持,但是陈列柜中,钱先生于1955年所写的那一纸蝇头小楷“顽强学习,坚持锻炼,刻苦钻研,忘我工作,为建设祖国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生动传递出他对青年学子的殷殷期许。
钱宝钧教授所用文房用品、温仰春校长工作日记
恰风华当书胸中志
与钱先生所用物品同时展出的是1957—1977年任学校校长温仰春的工作笔记。历任校长中,温仰春主持学校工作时间最长,关于他的“百度”词条标签不是教育家,而是“军事人物”。原因无他,在其一生77年的光阴中,近半百的生命用于革命斗争,用于人民的解放事业。事实上,温仰春老校长也是一位具有战略性眼光的教育家。
温仰春(1904—1981),1924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三年游击战争……他人生的后30年由戎而笔,但是其率性宽广的人生观、辩证唯物的世界观,以及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鲲鹏展翅迎朝日,愚公移山撼地球”,该句摘自展柜中温仰春的日记本《深切怀念深爱的周总理(组诗十二首)》。虽是怀念周总理,但却也是其自身胸臆之所抒。
端看严谨治学风
大学的风骨源于为人师者的学人风范。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是呈现了一批老教授手稿,体现了师德风采。化纤专家方柏容教授墨笔勾画的图纸胶片、我国唯一“瓦纳”奖获得者严灏景教授60年前的备课笔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郁铭芳聆听周恩来总理讲话记录的“实事求是,循序渐进,齐头并进,迎头赶上”科研座右铭……诸多老教授的手稿无言地述说曾经挑灯夜下的伏案备课、凝眉苦思,治学心血力透纸背,涉及学术却又言辞恭谦。
此外,我国计算尺设计先驱曹凤山教授四把长短不一的计算尺、纺织部优秀教材特等奖获得者张百祥教授70年代的转杯纺纱机演示部件、服装学院机织教研室郑佩芳教授50年代使用的照布镜……一件件烙有时代印记的教具将时光摇回彼时三尺讲台上的挥洒自如、深入浅出。而从纸张、油印、投影胶片、小型幻灯片、录像带及至轻巧的光盘、优盘,教学载体的悄然演变也反映了科技发展对教学活动的改变。
曹凤山教授研制设计的计算尺
最是浓浓母校情
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发的“劳动卫国体育制度”证明书,同时期体育竞赛奖杯、奖章;学校各历史时期的徽章、纪念章;学生入学准考证、录取通知书、毕业证书、学生统一分配介绍信、在校期间“三好”奖状、毕业设计成品、课堂笔记;50年代学校集邮社纪念封、书签、电影票、饭票等等,展览中均有呈现。
学校师生菜饭票、校服纽扣等
这些展品是物亦是情。无论是它们之前的完好保存,还是随后的倾囊相赠,均源于学子们的浓浓母校情。正如纺织系1952级校友谢振德所言,“回想起母校、恩师对我们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我深深不能忘怀。将手里的这些资料捐赠给母校,以档案保存,我也就了却件心事”,话语平实,但是情感真切。
展览吸引师生驻足观看
“历史因细节而生动”。时间早已走远,空间也已转换,这些师生相促共谋成长的印迹已然衍生成为东华记忆的历史符号。它们是青春之不悔奋斗,是回忆之斑斑掠影,亦是历史之沉沉步履。
(摄影:郑萌 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