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预防接种为孩子撑起“健康保护伞”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记者胡浩王思北)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主要的手段,也是孩子的“健康保护伞”。记者26日从国家卫生计生委了解到,目前我国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0%以上,一些第二类疫苗在部分地区也得到较大范围使用。
国家免疫规划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
预防接种工作是卫生事业成效最为显著、影响最为广泛的工作之一。通过预防接种,全球已经成功消灭了天花;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阻断了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野病毒传播;全球因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和麻疹导致的发病、致残与死亡也显著下降。
我国1978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以来,通过普及儿童免疫,减少了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发病和死亡。2000年,我国通过无脊灰的证实;2002年,将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07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将甲型肝炎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等纳入国家免疫规划,14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预防15种疾病。1988年、1990年、1996年我国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分别达到以省、以县、以乡为单位接种率85%的目标。目前,以乡为单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
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显示,实施国家免疫规划,能创造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麻疹、甲型肝炎、流行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等疫苗可预防传染病通过预防接种均降到历史较低水平。推广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小于5岁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67%降至2014年的0.32%,因接种疫苗减少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3000多万人。
拒绝疫苗将增加疾病风险
不久前的山东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发生后,一些公众对预防接种工作产生了疑虑。专家指出,世界上多起案例说明,拒绝疫苗将增加疾病发生的风险。
2003年8月在非洲某国,有人毫无根据地宣称,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不安全,而且会导致儿童成年后不育。这导致了当地一些地方停止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果是脊髓灰质炎在当地发生大爆发,最终导致成千上万的儿童发生瘫痪,并且导致该疾病向其他19个无脊髓灰质炎病例的国家传播,很多孩子不得不面对终生残疾的悲剧。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医师李克莉介绍,我国有严格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和监测系统。自2010年《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实施以来,监测覆盖的县区范围逐步扩大。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我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年平均报告例数约15万余例,其中一般反应约占92%、异常反应约占6%,其他为偶合症、心因性反应和接种事故,没有疫苗质量事故的报告。
加强疫苗监管构建更合理的疫苗安全网络
为进一步严格疫苗监管,规范接种行为,保障疫苗接种安全,日前国务院公布并施行了《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医师余文周认为,《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明确规定通过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采购疫苗,强化了疫苗的配送,强化了疫苗储存、运输的温度监控,完善了疫苗全程追溯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接种记录。
中国疾控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疾控中心将采取多项措施,让公众对接种疫苗更放心:一是按照要求做好疫苗采购工作,所有疫苗通过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采购。二是确保疫苗储存和运输都处于规定的温度环境,做好温度监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应该索要疫苗储存和运输全过程的温度监控记录。三是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接种疫苗,在预防接种证、卡和信息化系统中详细做好记录。四是加强对受种者的宣传沟通,在实施接种前,充分告知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做好接种后留观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