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传人钱月芳——以针为画笔 绣出一幅幅杰作
和程美华一样,从事“顾绣”的钱月芳从19岁开始便学习刺绣,至今也有40余年。从一个普普通通的绣娘到如今“顾绣”的传承人。钱月芳已经练就一手绝活,她可以将一根丝线劈成256份,那根线细到连肉眼都无法看见。在钱月芳看来,“顾绣”就是以针为画笔,在画布上绣出一幅幅的杰作。
“顾绣”已有400年历史 学三年只能掌握基本功
“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起源于明代上海老城厢的顾氏家族,是以名画为蓝本的“画绣”,绣品用材精细、针法灵活。顾绣作为江南唯一以家族冠名的绣艺流派,起源于明代松江府顾名世家族,成名早于苏绣等“四大名绣”。明代崇祯年间《松江县志》记载:“顾绣,斗方作花鸟,香囊作人物,刻划精巧,为他郡所未有。”400多年间,顾绣曾盛极一时,其后衰落、沉浮,又从闺阁走向社会、走向重生。
上世纪7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指示发掘传统工艺美术品后,当时小有名气的松江设计师梁景惠等人建议重拾顾绣,松江县领导召回了散落在民间的绣娘。就这样,松江工艺品厂里开设顾绣车间。也就是从这时起,钱月芳一头扎进了顾绣的世界,师从当时顾绣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戴明教。
钱月芳表示,虽说“顾绣”上手不难,但你学三年只能算是掌握了最基本的技巧。“十年能比较精通,二十年,你的制作速度上去了,三十年开始有自己的设计,等到四十年,积累经验,就能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不惧现代科技冲击 手作人的价值不可取代
钱月芳告诉劳动报记者,现在很多地方为了经济利益,很喜欢用电脑作画,粗粗地加几笔针绣就算一幅作品了。在其看来,“顾绣”的价值就在于手工技艺的不可取代性。她拿出一幅作品举例道:“你看这条鱼的嘴唇这里,这么小一块地方,颜色多种变化,由深及淡,细看就能发现里面的门道。”
钱月芳透露,“顾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懂国画,懂笔触。“你看,这里竹子是枯笔的运用,这是有独特的针法的,如果你不懂画,是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技巧的。”而且一般“顾绣”的作品是需要大量留白的,如何留,怎么留,也是需要创作者不断积累的。
更令人惊叹的是,钱月芳还有一手绝活。“顾绣有一绝,就是细于发”,可将一根普通的线劈成若干细股。通常,顾绣擘丝1/8起用;而对于一些特殊需要的配色,一根线能劈到1/16、1/32,甚至在钱月芳的手中能劈到1/256。
钱月芳说,自己平时不能休息,每天要锻炼眼力,一旦一天不干活,第二天重新拿起绣针眼睛就会无法聚光,而当记者尝试去找到那根1/16的蚕丝时已经非常困难,而钱月芳一针一线动作迅速,正应验了那句古语“无他,唯手熟尔。”
27位学生如今只留三分之一 要竭尽全力传承下去
“顾绣”目前是上海市的非遗项目,钱月芳则是非遗传承人。她曾在2002年时一口气带出了27位制作“顾绣”的学生,这批学生当时全部进入了工厂进行工作。
但目前,仍留在岗位上的绣娘只有不到三分之一了。钱月芳告诉劳动报记者,“顾绣”早已没有家族传承人,都是靠民间力量以及松江区的岳阳街道在保护传承。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顾绣”虽然早于苏绣,但名气没有苏绣响。目前,除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松江“顾绣”研究所和一些工作室等外,其他地方很少能看见“顾绣”作品。
其实,“顾绣”艺术并非没有市场。这几年,《布袋和尚》、《松江方塔》、《牧牛图》等“顾绣”作品,先后拿到国内外各类艺术文化节和博览会金奖。那天接受劳动报记者采访时,一位收藏家便来到钱月芳老师所在的展台前,买走了一副佛手莲花的“顾绣”作品。钱月芳表示,她会一直坚持创作“顾绣”,让这门艺术一代代传下去。
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