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革命人永远年轻 ——丁西三先生访谈记实

23.05.2019  19:44


    人物简介:丁西三,1921年出生,中共党员,1941年参加革命,1952年建校时8位党委委员之一,第1至4届党委常委。1952年10月起,历任华东化工学院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部长、化工机械系党总支书记等职;1969年12月起,历任“652工程”办事处总支书记、四川分院党委副书记等职;1980年任华东化工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1983年12月离休。


一、革命年代的“青春韶华

    问:您来华理工作之前参加过革命工作,早年的丰富阅历中哪些片段让您印象深刻?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丁西三等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获颁纪念章

    我的抗战思想是从学堂开始的。当时,老师在课堂上教我们一些革命歌曲,我至今仍然铭记于心。我小时候很爱读书,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很多知识。那个时候条件艰苦,放学后我就去卖煤油灯,赚钱买书学习。19岁那年,我开始担任村长。此后,我一直从事革命工作,对党的忠诚与热爱也是在工作中培养起来的。1941年,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丁西三年轻时的照片

 

二、华东化工学院初建时期的“共同成长

    问:您能给我们讲讲建校之初,您对张江树老校长的印象吗?

    张江树校长对业务非常认真,对学校的发展倾注了很多心血。他非常重视老教授、老教师,同时也注意对新教师的培养。他尊重党,尊重每一位党员同志。

    问:在您的记忆中,建校初期学校的工作有哪些特点?

    我全程参与了华东化工学院的建校过程。那个时候,我校的师生很少,院校管理的经验几乎一片空白。但是,我们始终坚守“党对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基本方针,成立了“政治辅导处”开展工作。为了落实党委对高校的领导,我们采取了这些办法:第一,抓政治学习,组织教职工开展政治学习活动;第二,抓思想改造;第三,重视党员的培养。此外,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系非常密切,重视与教授、教师们交朋友,并且关心解决群众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做到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除此之外,我们还建立了马列主义教研室,这个教研室负责党史课程的建设工作。作为教研室的建设者,我自觉承担授课的任务。白天,我作为党委办公室工作的负责人,有许多业务工作,因此我常常利用晚上的时间备课,通宵是常有的事情。

    问: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您曾经赴中国人民大学进修学习,这段经历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地方?

    为了做好工作,我去了中国人民大学,成为哲学系的学生。我做学生的愿望非常强烈,因为我觉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没有教育知识,没有哲学基础,是无法做好工作的。我在人大学习一年后返校,担任宣传部部长、党委委员,主持全校的宣传工作。

    当时人大教务处组建了一个工作小组,负责几所学校人员的学习进修工作。这个工作小组培训的许多同志后来与我一同被分配到了华东化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第一任党委的建立,离不开这些同志的努力。


三、“652工程”时期的“艰苦奋斗

    问:您能给我们聊聊“652工程”建设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吗?

    “652工程”是在反帝反修、增强国家军备实力的背景下提出的。国家的一些大型企业以及中央的一些重点学校都参与到了这项工程的建设工作中。为什么称作“652工程”呢?65代表了这项工程的始建时间,最后一个数字是四所高校的代码,比如“651”代表清华大学,“652”代表我们华东化工学院,“653”代表北京大学,“654”代表南京大学。

    问:您担任过四川自贡市“652工程”办事处总支书记,在当时的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当时,中央、上海、四川三级领导“652工程”的建设工作。建设经费由中央和上海提供,人员也是从上海抽调过去的。四川主要负责工程建设的物资供应。我在四川负责了大量的后勤工作和物资调配工作。当时条件艰苦,我天天乘公交车往返于粮食局等地方机构,尽自己所能为工程建设人员提供后勤保障和物质支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652”工程建设时期丁西三等参加建校劳动

    问:您还担任过四川分院党委副书记,这段时期有没有什么让您感到特别骄傲或遗憾的事情?

    在“652”工程建设时期,参与分院建设的所有干部、教职工,大家付出的不仅是辛勤与汗水、智慧与才华,更是满腔的热情和无悔的年华。大家克服各种困难,远离家乡,与当地人民一道,默默无闻地奋战在黄坡岭,为祖国的国防建设、教育事业洒热血、作奉献。在那里,我们学校招收或培训了2千余名学生,这些学生多来自云贵川地区,他们学习劲头很强,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全国各地,为祖国化学化工事业作出了贡献。

  “652”工程建设时期丁西三与学生在一起

    自“652工程”起,我们与自贡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我们为自贡做了一件好事,就是给自贡留下了一所大学。一个地方没有高校,城市的发展会很艰难。现在,我们留给自贡的那所大学已经发展成了一所拥有3万多人的大学。当时我们学校从自贡返回上海的时候,确实也带走了一些建校的骨干,对于自贡那边的大学来说,是一种损失和遗憾。但是,任何问题都要辩证地看待。如果我们学校所有的骨干都留在自贡建设大学,那我们华理的发展该怎么办呢?后来证明, 参加过“652工程”建设的人员返校后都成为了各个部门的骨干力量。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建设过程中铸就的“勤奋求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黄坡岭精神,现已成为华东理工大学和四川轻化工大学根脉相连、共展宏图的力量和源泉。

    问:现在如果让您回头看或者评价当年这一“重大工程”的话,您认为“652工程”对国家、对华理的发展和建设有什么影响?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学校为“652工程”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尤其是在建校作风这方面,受到了四川领导的表扬和肯定。我们秉承着勤俭办学的原则,在行动中也是这样践行的。

    当时为了节约建设房屋的经费,我们主动要求和群众住在一起,两家人住一间房。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我觉得乐趣也有很多。那个时候同志间不分你我,相处非常融洽。

 

四、离休后的幸福生活

    问:您平时有哪些兴趣爱好?

    退休之后,我号召把一些退休的老干部、老同志聚集在一起,每周举办一次活动,进行集体讨论和学习。另外,我还经常去书画室,我喜欢写字、读诗。直到今天,我还是很关心学校的发展,也会经常到学校走走看看,和老同志相互交流。这样对个人健康也是大有裨益的。

    问:您对现在的教师、今天的学子有没有工作、学习、生活寄语或希望?

    对于每一个教师、学生来说,要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另外,要注意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化工的发展前景很广,要把有害的变成有利的。

丁西三与访谈人员合影

    (文稿根据访谈录音整理,且已经过受访者本人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