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如何进校园?

25.11.2015  21:28

早上8点,在舒缓的古乐声中,嘉定封浜高级中学的学生们开始了一天的早锻炼。和一般广播操不同,他们打的是一套太极操,由24式太极拳演化而来,动作略快一些,更适合年轻人,但也深具太极柔和轻灵、刚柔相济的韵味。在这样的晨练中,同学们放松心情,锻炼筋骨,也对太极拳这项国家级的非遗,有了更多体验和了解。


封浜高级中学学生姚睿哲: 每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亲密接触,当中有很多的感悟,越打越觉得其中的博大精深。


海派剪纸是根据你脑海中的想像,直接拿着剪刀剪,我们是不描绘样子的。

在封浜中学,各种有关非遗的拓展课足有近十项。海派剪纸、书法、木刻板画、盘扣等,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任意选择。学校还专门开发了相应的校本教材,并拿出教学楼的一个层面,近600多平米的面积,作为非遗体验馆,让学生们课间闲暇之时,都可以随时浸润在传统文化之中。


封浜高级中学学生齐雅婷: 我加入剪纸社后,我妈妈也和我一起开始剪纸,我发现剪纸真的很有魅力。



封浜高级中学学生施渊栋: 通过这些课程,让我们和很多非遗有了亲密接触,让我们了解到中华古代文明的灿烂和辉煌。

校长介绍,封浜中学原本是一所非常普通的中学,每年进来的学生,都是在中考中成绩偏低的。但自从学校将非遗文化带进课堂,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同学们更加知书达礼了,每年高考,甚至还有30多位同学,作为美术生被各高校录取。


封浜高级中学校长俞建平: 一段非遗有一个故事,一个非遗还是一个记忆,更多的它还蕴藏着文化,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传习的过程中,不管是动手、动脑,用心,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体验。

在上海,还有很多学校,着重传承一项非遗项目。比如闸北实验学校,漆画是每位同学进学校之后都要学习的,从预备年级开始到初二足足要学上三年。

漆画足有7000多年历史,层次丰富,色彩绚丽。在非遗传人胡菲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从漆画的历史,到构图,堆漆、磨现等各种漆画技艺,都系统学习。不少同学的作品,已在比赛中拿过大奖,而更多的同学则是从对漆画的不了解,有抵触,到了衷心的热爱、着迷。


闸北实验学校学生徐裴君: 刚开始我学习漆画时,不了解,因为感觉就很老土的样子。但是学久了,就觉得非常有趣,像同学说的一样会吸引住人。


闸北实验学校漆画课老师非遗传人胡菲: 我们也有种理念,希望普及。因为好的东西要大家来分享。让更多的孩子能接触到传统的艺术。

据统计,目前上海已经建立了23所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15所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及18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外实践基地等。系统的课程,让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紧密融合。


华师大艺术教育中心特聘研究员张家素: (把非遗)搬进课堂,对学生来说是对传承传统文化的体验,一种学习的经历。同时通过这样的学习经历,又真正地把传承我们中华中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能够落到实处。

现在,中国的孩子从小苦学ABC,热衷于过洋节的情况时有耳闻。每每看到邻国端午申遗、筷子申遗的新闻时,总是会触动人们的神经,"明明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他们怎么拿去申遗了?"其实,全社会都应该思考,我们在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做出过多少努力?像这样的"非遗"进校园,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只有在孩子们心里,播下非遗保护的种子,不断强化中华文化的根基,保护和传承才成为可能。


(看看新闻网记者:周云、朱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