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16%学校开展非遗传承教学 21项优秀项目进校园
图片说明:昨天,市民零距离感受宝山非遗文化——定胜糕的传统味道。
6月12日消息:每年6月第二个周六是“文化遗产日”,今年是6月11日。在此之际,根据沪上15所特色学校1500余名中小学生实地调查结果,《上海市中小学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报告》披露:学生们熟悉度最高的3项非遗依次是舞龙(狮)67.6%、皮影戏65.01%、沪剧54.61%;而最不熟悉的3项依次是打莲湘60.06%、顾绣52.3%、徐行草编及青浦田山歌50.07%。目前,上海共有16%的学校开展非遗项目的传承教学,在整体数量上尚不能表明全市中小学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已普及。
非遗进校园21项优秀
据了解,学校正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中坚力量,学校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机制主要以教学和参观场馆等方式展开。
据悉,目前上海市非遗进校园有21项为优秀项目,它们分别是:江南丝竹、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技艺、沪剧、锣鼓书、徐行草编、打莲湘、顾绣、青浦田山歌、扁担戏、崇明山歌、上海灯彩、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中华盘艺)、漆艺、海派面塑、麦秆画、舞龙(狮)、皮影戏、海派剪纸、鲁庵印泥、丝网版画、崇明灶花。可以说,非遗进校园的传承质量直接影响着上海非遗文化能否后继有人这一重要问题。
编写非遗青少年读本
根据《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全市将继续推进非遗的传承平台,更注重各方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平台,依托高校资源和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源,建设市级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传承基地,引领区县和学校形成‘一区一特、一校一品’的非遗传承格局。”为落实计划,今年相关工作以中华优秀文化传习基地为抓手,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上海非遗学子展馆行”等活动,同时编写上海“非遗”青少年读本,启动“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依托高校资源提升“非遗”传承人群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