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店彩灯绚烂无比

01.02.2017  16:37

  75岁的朱玲宝一点也不服老。

  这位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店彩灯”传承人,几乎没有一天不在和彩灯打交道。那双粗糙的大手,只要一扎起彩灯来就无比灵巧。设计、断料、弯折、拼装、糊裱、装饰……技术之娴熟、速度之快,令年轻人望尘莫及。今年春节前,他已带着一帮“学生”扎出了百余只彩灯。这些色彩绚丽、造型各异的彩灯,将在罗店的民间灯会上大放异彩。

  罗店彩灯,究竟从何时兴起,史料并无明确记载。然而,“明,王纶,字子音,居罗店,能文,尝以纸鑿灯为人物花鸟诸形”,这段在清代《宝山县志》和《罗溪镇志》中皆有的文字,表明罗店灯彩至今有400余年的悠久历史。

  1983年,当时在罗店镇文化站工作的朱玲宝,在民间文艺年会上见识苏文华、王庆华两位老师傅的扎灯绝活,就此迷上了这门手艺,跟着老师傅学艺。1988年,朱玲宝在上海大世界举办的“龙年民间彩灯大赛”中一举夺魁。

  34年来,无数承载美好祝福的精巧彩灯从他手中诞生,其中有总长12米的双龙戏珠灯,还有香港回归灯等。2007年,朱玲宝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店彩灯”传承人。

  老朱说,现在,有了20多个热心人愿意跟着他一起做,让他对这门手艺的传承有了信心。但他还是遗憾:“一起做彩灯的还是退休的中老年人居多。尽管我在一些学校、社区也进行了授课,但年轻人多是蜻蜓点水,真正深入研习的不多。”老朱的新年愿望是:“让罗店彩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体验中心,让这项非遗技艺飞入更多百姓家。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