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老达”热心服务少数民族同胞
(新闻晨报) 静安区,寸土寸金的40平方米,能干点什么?71岁的回族人老达给出了特别的答案:能为少数民族同胞服务。2010年,通过静安区民宗办的争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成立了“上海静安区石门二路社区达庆熙志愿者工作服务中心”,这是上海首个以少数民族个人姓名命名的社会组织。
病倒仍惦念社区民族工作
提起静安区的“老达”,那可是远近闻名。老达名叫达庆熙,回族。1995年,退休的他从南京回沪,在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定居下来没多久,就成了街道的少数民族联络组长,热心为来沪少数民族同胞联系子女入园、入学等事宜,深受大家认可。
2009年夏季,老达正忙着一项工作,却发觉自己右半边手脚不太灵活了,当时也没当回事儿。不料,这正是脑梗中风的征兆,所幸抢救及时,他康复得不错。后遗症还是留下了,一条腿瘸了,老达活动不太方便。躺在病床上静养的老达,割舍不下他心爱的社区民族工作,静安区也舍不得老达这块“牌子”。
静安区民宗办抓住该区探索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模式创新的机遇,积极争取区委统战部、区民政局及区社联会的支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成立了以老达名字命名的“上海静安区石门二路社区达庆熙志愿者工作服务中心”。2010年9月,该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是上海首个以少数民族个人姓名命名的社会组织。
政府向工作室购买服务
老达工作室在泰兴路上,一间两室户,由石门二路街道提供,每年划拨一定经费,还配备一名专职社工。
人、财、物方面有了坚强保障的老达工作室,继承和发扬“老达”精神。工作室建立了街道少数民族人口档案,梳理了清真食品供应点的基础资料,建立了联络员“一对一”网络调处预案,并形成了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的快速反应通道。2013年,老达工作室荣获“静安区最有创意社会公益组织”称号。
2013年,静安区民宗办以“来沪少数民族服务引导”项目向区社会发展局申请了5万元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委托老达工作室面向全区少数民族,结合社区少数民族需求和社会热点,发现服务需求、开发服务项目、开展服务工作。
工作接地气,社区民族工作凝聚力增强了,增进各族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社区民族工作目标也达到了。
工作室牵线律师解决问题
去年5月初,经营清真副食品专柜的海师傅下班回家路上被一辆疾驶的自行车撞倒在地,当时并没觉得怎么样,只是互留联系方式就各自回家。第二天海师傅竟疼痛难忍,被诊断为盆骨骨裂,至少需要卧床休养3个月。当海师傅拿着诊断书与肇事年轻人联系时,对方不肯承担医药费。多次与对方交涉无果,海师傅准备找朋友“闹一闹”。老达工作室获悉后,志愿者主动上门慰问,并与合作单位——泰吉十方律师事务所联系,为海师傅申请法律援助。通过法律途径,肇事者最终亲自登门道歉,并承担了医药费。事后,海师傅说,以前容易冲动,遇到事情靠“挥拳头”,现在感受到法律的力量,自己和老乡都要信法守法。
自2011年以来,静安区通过老达工作室的合法主体、专门账户,成立了统战工作专项资金,依托其民办非社会组织形式,建立社会各界人士俱乐部,先后与社区侨界企业上海求必应咨询服务公司、上海亚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就业指导之家,与社区各类志愿者队伍合作建立志愿服务之家、民族文化之家等等,由专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面向社区少数民族开展各类关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