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镇遗址考古成果公布 改写上海开埠前是小渔村说法
东广聚焦,首先关注青龙镇遗址的发掘。
昨天是上海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0周年的纪念日,上海博物馆特意选择这一天向社会公布青龙镇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在上海地区首次经考古发现古塔遗址以及舍利,青龙镇——这座淹没于地下几百年的港口重镇也随之揭开神秘面纱。来听东广记者吴泽宇的报道:
(在2015~2016年发掘中,发现了文献记载中的青龙镇“北寺”——隆平寺塔基,解决了青龙镇北部一个关键性的地标。上博考古研究部主任、考古领队陈杰说:该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塔基呈八角形,以地宫为中心,地宫上部以2条十字相交的木板作为封护,不同于目前国内已经发掘的塔基形式,在中国古建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隆平寺古塔跟上海地区已发现的古塔不一样,因为其他13座古塔都是现存在地表以上,而隆平寺是考古勘探发掘出来的。从底部塔基面积来看,是上海地区目前看到体量最大的一个。因为文献记载建塔7层,加上塔刹估计50多米,有佛塔的功能、航标的功能、还有镇海的功能。]
隆平寺塔基发现的地宫保存完整,为仿塔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48米,南北宽1.2米,高1.42米。宫室内铺满了各个时代的钱币,地宫中间放置了承载佛舍利的四层套函,函外左右各有一坐阿育王塔。
在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记者见到了这些文物,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说:地宫出土的文物当夜就送到了这里,通过科技考古的方式,发现了套函内的瓶子里,装有四颗圆珠,其中3颗为水晶质地。专家认为它们应当就是佛教舍利,这一发现也与文献中关于隆平寺塔“中藏舍利”的记载相符。
[地宫文物送到这里以后,我们用CT机进行扫描,然后逐层打开,我们要确定每一层打开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要用怎么样的一种科技保护的手段。第一层是木函,第二层是铁函,第三层实木贴金函,第四层是银函。我们打开以后在函里面,是有舍利,在一个宝瓶里面。])
青龙镇遗址位于青浦区白鹤镇,已淹没于地下数百年。上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在开挖窑河时曾发现一口唐代水井,出土有长沙窑贴花褐彩壶等瓷器,由此窥见青龙镇地下遗存的蛛丝马迹。从2010年起,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青龙镇遗址展开长期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陈杰表示:根据他们历年的考据发掘,确实出土了来自福建、浙江等窑口可复原瓷器6000多件及数十万片碎瓷片,与文献相印,证明了青龙镇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之一。
([这里面发现大量可复原瓷器,这么多丰富的量作为当地消费来讲,可能还不太需要这么多量。第二个来源非常广泛,长沙窑瓷器,包括越窑、景德镇、福建闽清瓷器等等。这么多瓷器聚集到一起,可能有航运、贸易功能,往外转运。因为我们现在在日本、朝鲜这地方发现很多出土遗物组合与我们这里很相似。很有可能从南向北,上海转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青龙镇在历史上曾有如此繁荣的时间,为何后来会迅速衰落、直到默默无闻呢?陈杰解读说:
如此重要的航运中心,后来只留存在文献记载里,而今天对其遗址的发掘,令人们对上海在历史上的航运地位有了重新认识的可能性,所谓“上海在开埠之前只是一个‘小渔村’的说法,不攻自破。
据介绍,这次考古发掘的部分文物,上博初步计划在明年3月办展。
与此同时,考古工作还在科学、有序地进行中,很多关于青龙镇的未解之谜有待解开,比如宋代文学家梅尧臣记载青龙镇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等等,很多遗迹还没有找到影踪。作为千年前的大港口,青龙镇的港口遗址也还有待发现。上博馆长杨志刚表示,对于上海的研究,原来是史前文化考古成果丰富,加上近现代上海的发达,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弱的局面,青龙镇遗址的考古成果,让唐宋时期上海的繁荣终于浮出了水面,填补了这段历史长河中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