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西郊野公园:观水漾湿地 辨杉间鹭影
青西郊野公园是上海唯一一个以湿地为特色的郊野公园,规划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一期开放区域4.6平方公里。园内水面面积达三分之一,水生生物物种多样,以湿地、生态、自然、休憩为主题,拥有水乡农田示范区、生态保育功能区、渔村休闲体验区三大功能片区,主要景观包括水上森林、杉林鹭影、青韵野径、湿地湾堰、水漾湿地、永静庵、芦雪迷踪等。其中,60多亩的水上森林沪上独有,被誉为池杉奇观。
上海,是座建立在滩涂上的城市。湿地之于上海,犹如空气和水一样不可缺少。
在上海的“鱼米之乡”青浦,藏着沪上唯一一座以湿地为特色的郊野公园。以35年前种下的水上池杉林为“镇园之宝”,依托大莲湖生态修复工程,青西郊野公园内碧波荡漾、杉林鹭影,“湖、滩、荡、岛”纵横交错,去年10月试开园后成了摄影爱好者们钟爱的取景胜地。
年内,园内将再添一座水生植物园,打造集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于一体的特色水生植物资源基地。届时,青西郊野公园将有望成为“上海天然本土水生物种基因库”。
水上森林蔚为壮观
对于青西郊野公园的曼妙,游人各有偏爱。唯一没有争议的“颜值担当”,是那片60多亩的水上森林,这也是公园乃至整个青西地区百般呵护的“镇园之宝”。
要一睹水上森林的“美貌”,不容易。她如同一位养在深闺的女子,藏在公园0.9平方公里的生态保育功能区中,游客要刷身份证领取免费票才能进入。上海青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琴说,生态保育功能区内最大日承载量设计为1500人,为的就是保护森林不受污染,栖息鸟类不被打扰。
青西郊野公园的水上森林成为一道奇观 张锁庆摄
胜景总在清幽处。40℃的高温天,记者穿行于蜿蜒的木栈道上,两旁遮天蔽日的池杉挺立在水中,在湖面投下绿油油的倒影,令人心生凉意。杉树已有35岁,当初种下时胸径才1-2厘米,如今树干粗壮,根系随着潮起潮落而来回生长,呈酒瓶状。
正值白鹭换羽毛的时节,树上、湖面飘着片片白羽,与粉白的荷花、绿色的铜钱草相映成趣。林间几只白鹭被脚步声惊动,一掠而过,颇有李清照词中“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意境。这里生活着185种鸟类,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和珍稀鸟种蓝翡翠、震旦鸦雀等,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2013年1月,在当时正修复的大莲湖西侧鱼塘里还曾光顾过两大三小共五只小天鹅,至今为鸟类爱好者津津乐道。
“秋天是这里最美的季节,杉树渐渐变红,层林尽染,就像火焰在跳动。春天,紫色的二月兰漫山遍野,渡口开满桃花,樱花一夜盛放,也很有野趣。”工作人员说。
池杉林的“前世”,有一段少有人知的故事。1982年,上海市农业局下属林业站推出“田林间作”科研项目,尝试将林木种在水稻田边合融共生。池杉、水杉、中山杉等树种从美国弗吉尼亚州引进,到原青浦县和平村(今安庄村)实施,由和平村绿化队种植养护,初期面积101.4亩,后缩小至60多亩。35年后,当年的树苗已蔚然成林,湿地水位也逐渐升高,最深处达2-3米,将池杉林完全淹没。
“当年的村支书直到现在还很感慨,说当时的小小举动,成就了如今这片惊艳的水上森林。而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生态,让几十年后我们的子孙也能看到这片奇景。”王琴说。
修复生态天蓝水清
徜徉在大莲湖畔,全长5.5公里的环湖步道静谧而视野绝佳。大莲湖是一个天然湖泊,水域面积达1平方公里,湖畔湿地生长着野生莲花。在凉风习习的夏夜中漫步,碧波荡漾、荷香四溢,又是一个令人沉醉的“仲夏夜之梦”。
杨建正摄
大莲湖也经历过河道淤塞、湖面萎缩、水质污染的危机。2008年起,上海市林业局和青浦区政府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共同开展大莲湖区域625亩修复示范工程。
工程中,精养鱼塘被开放性水塘代替,形成相互联通的水系。大量植物被种下,包括约2000株枫杨、池杉、水杉,约900株金钟花、迎春,约100000丛芦苇、菖蒲,约6000丛扎根浮叶植物以及约100000丛轮叶黑藻、眼子菜等沉水植物,形成林地到灌木到草丛到水生植物的完整梯度,破碎的生境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修复工程后,示范区水质从V类恢复到III类。据市绿化市容局的数据,大莲湖的生物多样性也有提高,记录到的鸟类比以往增加15种,多次记录到以前难得一见的雁鸭类,还首次记录到3条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江鲈鱼。“大莲湖湿地是上海水源地的核心区域之一,它的生态修复对黄浦江上游水源湿地的修复和生物资源的保育、水环境的保护和净化,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市绿化市容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水润万物而不居功。正是得益于当年的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才有了如今鱼翔浅底、鹭影翻飞的胜景。
科普嵌入营造特色
“嵌入式”科普,是青西郊野公园的探索方向。
园内的科普岛紧邻人工湿地花园,总面积6300平方米,种植着垂柳、乌桕、池杉等,景观宜人。最为特别的是,岛中央有四个大小不一的水泡,种植着莼菜、茭白、莲藕、菱角、芡实、水芹、荸荠、慈姑等可食用水生植物,合称“江南水八仙”。沿岛边缘,种植着具观赏性的水生植物,比如荷花、睡莲等浮水植物,水葱、香蒲、鸢尾、再力花、花叶芦竹等挺水植物。岛上的座椅和垃圾桶也很特别,采用建筑垃圾等可再生资源作为材料,由3D打印机层层打印制成,既环保又节省30%的人力成本。
小小科普岛,受到了上海市科委的关注。今年4月,上海市科委携女科学家为科普岛“号脉”,“开”出了一份《青西郊野公园科普岛发展规划思路研究》。调研提出,科普岛应成为青浦知名的植物及水资源保护科普教育基地,至2020年,应配置基本设施,形成科普功能框架结构。而从中远期看,则应提升内涵,打造科普展示中心。
此外,目前园方正和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准备建造一个水生植物园,预计年内完工。除了观赏作用,水生植物园还将具备水生植物资源保护、发掘利用、休闲观赏、科普展示、水域环境生态保护及水生植物栽培作业等功能,构建一个特色水生植物资源圃基地,为全国水域生态治理及特色经济水生植物生产提供种苗供应。
乡野情趣农耕情怀
郊野公园与城市公园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乡野情趣。在青西郊野公园内,264户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紧不慢地将日子过成了一首诗。
漫步青西,稼轩笔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丽画面成了写实。水乡农田示范区中,一块块高标准的农田和池塘,勾起了都市人藏于心底的农耕情怀。水稻田里,放入“吃虫大王”虎纹蛙,以稻养蛙、以蛙护稻的模式,令稻米口感更为香软绵甜。红柚园和蓝莓园内,采摘的游人笑语嫣然。
杨建正摄
“公园建设过程中没有大拆大建,264户村民也没一户动迁,仍然保留着原来农林渔业的生产方式,连游客中心也是由几家生产能级很小的厂房减量化改建而成。如今,这些村民就相当于生活在公园里。环境漂亮了,归属感就强,以前离开去镇上的年轻人,现在纷纷回到了家乡。”王琴表示,通过建设时的土地整治、水系治理、农田水利等项目,农用基础设施水平得到了提高,村民出行也方便多了。园区还为村民提供绿化养护员、自行车管理员、电瓶车驾驶员、餐厅和超市服务员等10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了景民共治的美好愿望。
“青西郊野公园试开放后,并没有高调宣传,小长假最高峰时游客量大约3000人。园内做任何决策,都首先从保护生态的角度出发,想想透,做扎实。也希望游客能沉下心,体会乡村的慢生活。”王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