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产业研究在沪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被授予诺奖,青蒿素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然而,我国的青蒿素产业正陷入历史低谷,有可能在未来几年面临原料供应不足的困境。上海交大昨天宣布,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唐克轩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在采用代谢工程策略培育高含量青蒿素及青蒿产业化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或将颠覆青蒿素行业的原有模式,解决全球青蒿素低价、供应不稳定的难题。
作为当前治疗疟疾的一线用药,关乎每年数亿疟疾患者生命健康的青蒿素类药物,其原料供应正遭遇困境。近年来,受国际新型青蒿素合成技术的冲击以及国内原料品种和种植规模的制约,我国青蒿素价格一路走低,原料产业陷入困局——青蒿素价格降到1200元/公斤,远低于企业生产成本,青蒿干叶价格更是创历史新低,5元/公斤的收购价极大地挫伤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在青蒿素原料行业缺乏稳定的市场秩序的当下,屠呦呦的获奖或许无法为行业带来春天,但将吸引更多目光,重新审视我国青蒿行业存在的缺陷。建立低价、高产的青蒿原料基地成为行业的当务之急。
除了青蒿干草的收购价被压低,严重损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外,低含量的原料品种和较分散的种植规模也导致了现有青蒿素原料行业缺乏稳定的市场秩序。业内指出,要解决当前国内青蒿行业的困局,就需要改变现有的农户零散种植的模式,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的基地种植模式。而这需要开发出能在平原地带,尤其是利用率不高的滨海盐碱地正常生长。
通过10年多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唐克轩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先后获得了含量达1-1.5%的杂交种(第1代青蒿产品)和含量达1.5-2%的代谢工程青蒿(第2代青蒿产品),通过技术手段获得了青蒿素含量大幅提高的青蒿。
最近,该研究团队又推出了第3代青蒿产品,其不仅含量高还能抗除草剂,有效地解决了大规模种植中除草的问题。为了综合利用青蒿,保护环境,该团队还探索将青蒿叶片收获后废弃的秸秆加工成功能木塑,解决废弃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此外,还开拓了青蒿素类药物降血脂的新用途。
目前在该领域,研究团队已有了多项专利技术,在青蒿素的新用途(抗肿瘤、治疗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拥有了数项发明专利,为拓宽青蒿素的应用范围打下了基础。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