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青椒”】朱敏:成为大学老师是我的梦想

15.07.2016  14:07

      【编者按】“十二五”期间,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从2012年到2015年学校青年骨干储备教师增加了近300人次,为学校“做精品本科,争一流学科,创百强大业”持续提供强大助力。为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学校基本工作,并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作为学校“十三五”开局之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人才强校主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从5月份开始,学校正式启动了青年教师培养的“思学计划”和“志远计划”。经过层层组织评选,第一期最终共有21名青年教师入选“思学计划”,9名青年教师入选“志远计划”。新闻中心借此联合人事处,选取了部分入选人才计划的青年教师代表,通过专题报道的形式展示我校青年教师的风采。

 

朱敏在做实验(陈小雯 摄)

 

      朱敏,材料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领域是三维打印生物医用材料设计与应用,主要利用三维打印技术,定制适合个人的修复骨组织缺损的材料,高效、准确地帮助骨头病患者恢复健康。2012年入校以来,发表SCI论文9篇(3区以上),现在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相关研究各1项。
      工作感言 :“科、教之于我,就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一见到朱敏,就立刻被她身上的亲切与活力所感染:她轻快明亮的话语声,时刻在脸上绽放的笑容,思考时流露出的认真表情,以及谈起工作时的饱满热情,无一不让人印象深刻。朱敏本科毕业后被保送到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读博。“当时跟了一个导师,他是中科院第一批的百人计划,90年代被评为杰青,带我的时候刚从所长的岗位上下来,特别有学究气,潜心科研,很少出去跑项目,导师的整个团队,所有的师兄弟姐妹都是这样,科研氛围非常的好,对我的影响特别大。”博士期间,朱敏又去了德国的“中科院”——马普所,并逐步完成了博士论文。在这样的一贯纯粹的学术氛围熏陶下,朱敏逐渐走上了科研之路。

      “现在我做科研的动机非常简单,那就是升华一下自己。”朱敏认真地讲到。很多年轻老师在入职之后,由于教学任务越来越重,有的人的科研就慢慢荒废了。谈起这一点,朱敏特别感恩学院对她的支持,“我发现我是比较幸运的,之前的导师很好,毕业之后又遇到了杨俊和院长和团队负责人朱钰方教授,他们都是我现在的导师。杨院长是一个很有激情的人,在他手下做科研仿佛就有无穷动力。刚进校时,杨院长对我说,你现在刚博士毕业,正是黄金时间。学院第一年没有让我承担独立教学任务,让我有充足的时间继续博士期间的研究,那时候我跟读博士的时候一样天天加班,科研方向就延续下来,一直在做。另外朱钰方教授也毕业于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我们团队的研究氛围跟在硅酸盐研究所一样非常融洽。”在这样良好的科研环境下,朱敏在入校第一年就相继拿到了国家、上海市的研究项目。入校近4年来,朱敏的科研之路沿着自己的兴趣一直走到今天。“我的研究领域是生物材料,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骨组织修复材料,这个方向在学院里面并不强势,做的人也不多,但是从来没有人干涉我坚持这个方向,学院的科研氛围非常宽容,只要我想做,就一直支持我做下去。这一点对我现在继续深化我的研究非常有帮助。”

     

 

朱敏在给学生讲解(陈小雯 摄)


        当很多大学教师苦恼着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时,朱敏给出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态度,她说“认真教学,是为师的责任感驱动;做好科研,是个人价值追求使然。”她不仅享受一个人在科学征途上的成就感,也在崇高的责任感驱动下努力为学生呈现精彩课堂。“上课跟科研不一样,科研是一个人的事情,上课牵涉到很多学生。”朱敏坦言自己最开始给学生上课时也很紧张,当时为了给学生呈现完美课堂,两小节课程往往需要花一个礼拜来备课,要准备习题,查找知识点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课堂辅助材料,出差的时候都把电脑随身带着,随时完善课件。“我要给学生上全英文课程《材料物理》,课程内容本身非常枯燥,有一次讲到结构力学的时候,我突然想起自己看过的美剧《越狱》里面有一个镜头,主人公当时在墙上找了几个点,这几个点控制了墙面的张力,只要把这几个点敲碎,墙面就毁掉了,然后我就拼命的找啊找,并专门录下来放到讲课素材里,后来学生的反响也还不错,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96后”、“97后”,朱敏认为师生之间最重要的是要平等,绝对不能对学生用高高在上的态度。一旦师生之间实现平等交流,学生就会说出很多心里话,包括对课堂上的,对老师个人的评价。“现在学生都很有想法,更多的时候是他们不想表达而已,如果我们平等交流,就可以在学生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绝对是意想不到的惊喜。有的学生反映课堂内容太复杂,我就私下找学生谈,查找原因,做他们工作;有的学生特别积极,对一些科研问题感兴趣,我就跟他们一起讨论,申请创新项目,并指导他们在实验室做实验。像这一届我指导的张雨婕同学表现很出色,不仅发了SCI论文,而且即将要去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留学。能够看到学生学有所成,是我作为老师最开心的事情。”

 

新闻中心 王丹、郭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