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赵国成:无挑战,不青春[图]

09.03.2018  14:23

人物白描:赵国成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 2017级博士研究生

他,致力于做有情怀有追求有真才实学的船海学子。连续5年专业排名第一、本硕博期间均获得国奖,荣获2017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年度人物:这是他对坚定、勤奋的诠释。7项国际国家级重大前沿课题的深度参与、7篇学术论文相继发表:这是他对术业有专攻的注解。科创作品获全国“挑战杯”竞赛特等奖,斩获10项国际国家级竞赛大奖,担任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队长,申请63项国际、国家专利,评为最年轻的“上海新生代优秀发明人”,这是他对开拓创新的坚守。担任校学生科协主席,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海采矿选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评为全国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市“星级义工”,这是他对家国合一的崇尚。连续两期当选上海市教育电视台科普节目演说家,他为青少年广泛科普海洋知识;屡次走入中小学课堂,他给学弟学妹们传递海洋情怀和创新精神。他以钱学森学长、黄旭华学长为榜样,势必用自己的一生去做祖国最需要的事情,将自己的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大海。

开拓求索,于未知中创新

了解到我国由于技术问题,面对两片海底富矿的海域却无力开采时,他毅然将深海采矿选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成为学校里第一批钻研深海采矿技术的学生。要采集的矿是位于海底5千米左右的锰结核。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军事、医疗、航空航天的重要稀缺战略资源,我们国家在国际海域付出了很大代价才申请到了矿区,但是因为还不具备开采能力,对这些矿产仍然长期严重地依赖进口。赵国成作为船海系的学生,就在思考能否结合自身所学去挑战这个前沿领域中的关键难题。他不愿做“小富即安”的船海人,而是要把自己的研究方向立足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开创性研究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他凭借着对创新的执着,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从流体力学角度研发环保高效的新型集矿技术。  

没有研究基础、没有现成的试验设备,赵国成就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多次与导师讨论分析,设计自己的试验系统。从设想到图纸、到工厂加工出的零件,他一砖一瓦地搭建起完整的测试平台。  

由于白天电压不稳、存在其他大型设备振动干扰,他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通宵在实验室里测试数据。为了获得最好的数据,他经常需要俯身入水去更换测试零件。冬天的夜间温度很低,水里更是刺骨得冰冷,往往探入水中一两分钟,便会冷得发颤,手指也冻得僵硬。他不得不从水里出来,用毛巾擦干身体,披上外衣暖一会才能缓过来。如此过程要重复四五遍才能换好一个测试工件。  

天道酬勤,赵国成的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不仅获得中国五矿集团以及多位院士的关注与支持,还得到了五矿集团高层提供的、大洋科考在太平洋海底采集到的多金属结核。在深海采矿的顶级国际会议ISOPE的内部论坛上,他的专题汇报获得峰会主席J.S Chung和国际深海采矿组织技术总监Tomasz Abramowski的赞赏和肯定。  

对已完成的实验,赵国成并没有就此止步。“应该说,我是一个有多动症的人。这种‘多动’是思想上的——我常以某个问题为出发点,进行发散性思考,不断地思考如何改进、如何创新。当然,仅仅停留在脑洞层面的创意不过是空想。但是,在长期的研究中,我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数据,虽然大多都是‘失败’的经验,但总能在回顾时有所根据、有所收获。” 

在不断的brainstorming和改进中,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申请了63项专利,平均每6天有一项新的专利诞生!他不仅为自己课题组——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增添了核心技术竞争力,更得到了美国工程师Jerry Huang的高度赞赏,也因此被评为了最年轻的“上海新生代优秀发明人”。  

奋斗不息,于挑战中绽放

赵国成之前的研究集中于理论与初步的试验,为了加快研究进展、提升作品质量,他报名第十五届全国“挑战杯”大赛,踏上了挑战之路。  

挑战之路并不平坦。他着力于“海底集矿设备”的研究,在技术开发之外,测试抽吸模块也是项困难的工作。由于许多测试需在水下进行,他常常需要套上渔民常穿的大皮裤进入水中观测。有时为了抬起水底的重物,稍稍弯腰,池中冰冷刺骨的水就从侧面的开口倒灌入内。尽管被冻得瑟瑟发抖,他手上也不敢有一丝松懈,直到完成全部测试才回到岸上将冷水倒出。同时,他接触的工件大多棱角锐利,不经意的刮蹭都会留下细长的血痕。几天下来,全身伤痕累累。  

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赵国成不懈努力,最终作品“基于漩涡水动力特性的触须集群式海底集矿设备”通过层层选拔,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参加挑战杯全国总决赛。  

伴随荣誉而来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感。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出最精彩的作品,在他人旅游、晒美食的十一假期,他和两位队友都忙于项目的完善与改进。由于测试水池远在徐汇校区且使用紧张,赵国成一大早便带着设备零件赶赴徐汇,在那里进行组装调试,一干就干到凌晨两点半。为了不耽误时间,凌晨五点他又爬起来进行测试。有了前期充足的准备,他的团队一上午便完成了所有测试,令老师们称赞不已。  

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国际性关键技术难题,他们的设计方案从头到尾改了十几次,经历了不断失败、不断探索、再不断推翻重来。记录着设计历程的计算文件存满了12个T大小的移动硬盘。他们常常工作到后半夜。正是在这种不断追求极致,对科研质量要求极为苛刻的情况下,他们的作品最终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比赛结束时,评审专家握着他们的手说:“真没想到你们可以做得如此出色,你们就是祖国的未来。” 

苍天不负,最终他获得了第十五届“挑战杯”特等奖,也是船海领域的首个特等奖作品。此次比赛更是加深了赵国成对行业的认同感:他决心向钱学森学长、黄旭华学长那样,将自己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船海专业聚集着一帮有抱负、有情怀的人。身为其中一员,我感到深深的自豪。”  

坚定目标,于探索中前行

目前,他的研究课题已获得三位院士的亲身指导。中国五矿集团高层还为他提供深海海底的珍贵矿产,来支持他日后的科学研究。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中国大洋协会)创始人金建才教授从国际深海法的角度给予他项目方向的指导。金教授对他说:“哪个国家掌握了先进的海底集矿技术,哪个国家才更有制定国际深海采矿法规的话语权。你的研究是基于高效环保理念的新型海底集矿技术,不但对防止发达国家技术垄断有意义,更是对整个国际海洋法的制定,国家经略海洋战略至关重要”。他听在心里,行在身上,更坚定了献身科研、报效祖国的志向。  

一次,一位企业家问他,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把他目前正在研究的海底集矿装备投入到工程应用。他说,也许十年,也许几十年,也许一辈子。但是无论多久他都愿意继续做下去,就像我们的钱学森学长、黄旭华学长一样,用自己的一生去做祖国最需要的事情,把他的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