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胡开明:踏实一路成就“学术之星”[图]
人物白描: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及其理论 博士研究生
他是机械动力与工程学院振动、冲击与噪声研究所2013级博士生。自2011年进入交大,他不断努力,潜心学问;在导师指导下,他四年内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9篇,论文被著名期刊引用数十次;2015年,他凭借优秀的综合素质被推荐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联合培养。前不久,他获评上海交通大学第一届研究生“学术之星”,是研究生中的佼佼者。对于这样的“传奇”经历,大家一定都十分崇拜和好奇——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胡开明的世界,领略一下学术新星是如何一步步地培育出自己的科研果实。
每个脚印,都要坚持踏实地走稳
2011年,是胡开明以研究生身份进入交大校园的第一天。他先在整个校园慢跑了一圈,平复了自己的心情。“我当时特别兴奋,毕竟终于走进了交大”,胡开明笑着说。尽管还有些初来乍到的忐忑,他却并没有感到担忧。因为在本科阶段已经习惯一切尽可能做到优秀,他很相信自己在接下来的硕士和博士生涯中,一定可以继续保持优势,弥补不足,取得更优秀的成绩。
“其实当时还是有点过分自信了,”他苦笑着讲述自己当初的经历,“刚来那会儿,环境陌生,科研上也有更大的挑战,还是让我有点惊慌失措。”胡开明说,首先,交大“闻名”的英语水平考就难住了他。“尤其是听力,我基本只能靠猜。”英语成绩很大程度地拖了他综合成绩后腿。然而学术科研项目才是真正的挑战——复杂开源代码的二次开发,他对代码不敏感,自己内心抵制,更感觉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希望。在这期间,他有过一段时间的低谷、迷茫和失落。
“但是,我相信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胡开明并没有像很多旁人一样,对自己不擅长的东西选择得过且过,他坚持要走清楚自己的每一步,把暂时能力之外的东西也划进自己掌握的范畴内。于是,他天天“缠着”实验室有经验的师兄们,一点一点搞明白程序的每个模块;对从来没有听说的算法,一个一个进行流程推演。与此同时,在自己摸索的过程当中,他更是总结了很多高效的科研方法。终于,滴水石穿,他突破了一个一个难题,顺利完成了硕士项目。
博士阶段的胡开明,则又有着新的挑战要面对,比如工程项目思维到科学问题的转换。“在张文明老师的指导下,我先阅读了很多综述,寻找热门和有价值的研究突破点;再针对自己提出的小突破点,按照时间从近到远的顺序,广泛查阅文献,了解研究情况;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导师和课题组师兄妹们更加全面地讨论,充分挖掘潜在的科学问题和研究价值。针对相关领域,我还一直在跟踪特定杂志和行业专家的最新学术成果。”
在得到导师的肯定以后,他开始了纳米材料杨氏模量修正的研究工作。对于刚刚学习解决科学问题的胡开明来说,这个项目的工作具有创新性,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但是坚忍不拔的个性让他明白应该调整好心态——只有专注于学术研究,不断勤问苦学,经历过数不清的失败,积累到许许多多的经验,才有可能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学术之路。2014年1月,终于有好消息传来:投稿的论文被审稿人一致通过推荐发表。“这次的成功对我以后的学术生涯有着不可言喻的重大意义。”高昂的斗志让胡开明一路顺势进行科学研究,第二篇文章发表,紧接着第三篇、第四篇……科研成果纷至沓来。
生活学习,需要理性积极地面对
“当我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伯克利传感器与执行器中心的林立伟教授的offer时,我激动不已。”此后,他迎来了博士的第二个阶段。
海外的生活一开始让他十分不适应。学术思维和国内相差较大,他知道是时候要改变自己的学术思维了。胡开明来到海外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总结道:“这次的挑战不是本科到硕士时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别,而是国内和国际学术思维的差别,所以很挑战我的适应能力。可以说这是比我第一次从本科到硕士还要大的转型。”在美国公立学校第一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浓郁的学术氛围,大师大神的聚集地,必须要面对的是心态和知识面的双重调整和提升。“首先是语言关。UCB聚集了世界各地的人才,不同口音英语对我带来理解方面的困难。”胡开明苦笑着说,“英语一直是我的短板。全英文的环境,如果不学会与同事交流,就很难讨论出新的idea。”于是他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报告和实验室的外国同事交流,空余时间多勤学苦练,慢慢地提高自己英语听力和表达能力。在研究课题方面,他会先和实验室的师兄前辈们讨论和分析,再去征求老师的建议和意见,反复斟酌和探讨。在实验室老师和师兄前辈们的无数帮助下,他努力汲取营养,每天都进步一点点。
“我认为自己还是很具有生活情调的男生。”胡开明强调在工科生繁重的科研学习中,偶尔还是需要很多生活的阳光。他平时涉猎广泛,读书、音乐、看人物传记、看各种人文类讲坛,比如晓松奇谈、逻辑思维、鸿观、开讲啦等等。他也会有意识地积累人文素养,寻找“诗和远方”。同时他也热爱各种运动,譬如跑步、羽毛球、篮球、桌球、保龄球、网球、游泳、hiking等等,“我对NBA也挺热爱,但是涉猎不深,只能算是个伪球迷吧!” 胡开明说道。
荣誉成就,更该低调谦逊地对待
荣誉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责任。当谈到他对荣誉的看法的时候,他说:“本科的时候,我看待荣誉和奖励很狭隘,每当获得荣誉以后很容易懈怠,对自己放松要求。这样的心态经常会让我栽跟头,不能持续性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然而,在经过交大和伯克利的学习与学术历练以后,他发现自己对待荣誉更加理性了。“荣誉是对以前自己的肯定,是对自己所在的团队的肯定,是对曾经帮助过我的人的肯定。”他强调荣誉不是一个人的,也不是停下努力的步伐的借口,而是一种继续前进创造更好成果的强大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得意时低调谦逊,失意时积极向上!获评上海交通大学第一届研究生“学术之星”后的他,仍然保持着一颗平常心,至今为止,一直从事表、界面效应作用下微纳机械谐振器件动力学设计及分析方法方面的研究工作,共发表SCI期刊论文9篇,SCI引用33次,SCI他引26次,会议论文2篇,在审论文一篇,在审会议一篇。
谈到未来,他表示自己所做的工作还只是刚刚起步,未来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希望能继续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做精做实做透。
回顾来时之路,胡开明自己总结道:“我来自武汉,我的性格部分继承了武汉人‘热干面’的直爽;我本科在湖南,又受到了湖南人敢于拼搏进取的影响。此时此刻,我更想感谢工科学习和科研经历带给我的改变。”多年的工科学习慢慢“车削”掉了他少年时代的冲动和情绪化,“锻压成形”如今认真务实理性稳重意志坚定吃苦耐劳的他。“理性做事,快乐生活”变成了他生活的style。这些都将帮助他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