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杨滢玉:梦寐以求是真爱自由[图]
人物白描: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杨滢玉 大三
两年前,她和所有大学新生一样,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渴望步入了交大的校园。人们都说,大学是发现自己兴趣所在的最好阶段,她也尝试着做些什么,以在短暂而又漫长的大学时光里留下些许值得回味的痕迹,好纪念这段人生中阳光灿烂的日子。
两年时光弹指挥间,她回望来时的路,穿枝拂叶间花香弥漫。
缘起青志
初入大学的新生都面临着加入何种学生团体的选择,她也纠结了一段时间。想了想自己究竟要什么之后,她决定加入学院团学联,去院青志队做干事。她的想法很简单,相比于校青志等大型组织,院青志少了很多束缚,虽然能力范围有限,但做事更自由。
果然如她所料。顺利进入青志后,在队长的带领下,她开始和伙伴们共同成长。和伙伴们一起策划的团学联破冰,被主席团称赞为有史以来效果最好的一次;感恩节时组织的一元明信片创意得到了学院同学的一致追捧,一餐正门口竖立的手工感恩展板更将学子的感谢传递给了食堂阿姨叔叔们。她说她喜欢这样小家庭的一群人一起工作的快乐,有着志愿梦的他们相聚在一起,她觉得很知足。
手语梦醒
一次院青志队的例会上,队长提及社总新社团征集令的事。由于学院成立时间不长,急需新的社团来完善架构。当队长问及大家的想法,她脱口而出,不如就成立手语社吧!虽说是一时脑热,但是她心里对学习手语的渴望可不是一时冲动。
高二的时候,班级组织过一次去聋哑学校联谊的活动。从来没有接触过手语的她对这次联谊抱有极大的热情,花了一下午时间坐在机房对着手语歌视频指指划划。为了更好地教给班里的同学,每天晚自习课间,她都站在走廊窗台前对着月亮描绘起这无声的语言。她说,她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些动人的夜晚。从窗口流泻的月光,将每一个手型的剪影投射在地板上,仿佛波光粼粼的湖面有天鹅在起舞,她完全陶醉在手语醉人的世界里,兴奋得像个小孩。聋哑学校的联谊很成功,她更坚定了要学习手语的信念。
在交大的新生手册上,她欣喜地发现有学生手语社,学长学姐精心准备的选课指南上更推荐了《初级手语》。她满怀希望寻寻觅觅却遍寻不见,原来这些东西早已经销声匿迹了。可手语这颗种子还种在她心里,等待着生根发芽的那一天。
而队长带来了这个消息像春天的雨露一下子唤醒了她心里的那颗种子。与其等待,不如行动。同样对手语抱有热情的室友和她不谋而合,一无所知的她们就这样开始了社团创建的漫漫旅途。
社团筑梦
手语协会的创立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不少改变。找老师,学手语,想活动,她从一个纯粹的手语爱好者开始向组织者转变。在贴吧求助,她找到了一名热心聋哑人公益的公益达人来教手语课。为了提升自己的手语水平,协会创立之初,她每周六坐两三个小时地铁去闸北区上“随手执梦”提供的免费手语课。她和伙伴们一起开过手语讲座,自编自导过手语短剧,也参加过一些演出。这中间有失败的尝试,更有收获的喜悦。她最开心的不是办了多少活动,而是在手语协会这个平台上,她结识了一群热爱手语的伙伴们。
学手语和学英语一样,只学基本的词汇和句子,和聋哑人交流根本无法顺利进行。他们的语序和手速简直不是常人可以比拟的。她很清楚,手语协会不只是学习手语,表演手语歌的地方,更是健全人和聋哑人沟通的推动者。于是,大二下,她联系聋协,带着协会成员参加聋人沙龙。沙龙的叔叔阿姨们看到大学生来,非常兴奋,都非常积极地教她们手语,和她们聊天。“或许开始有些胆怯吧,毕竟学的手语不多,也不敢打手语,”她这样说,“但是慢慢地我就爱上了这个地方,非常期待周六来到沙龙,看到他们用快的飞起的手速打手语。”
大三之后,她把协会交给了大二的六个小朋友。说是退休,事实上什么活动还都积极参加,抱着相机跑来跑去给大家拍照片。手语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缺了它就像世界缺了色彩。
未完待续
大学这两年,她参加过篮球赛,也加入过辩论队,拿到过两次国家奖学金,也曾在实验室里忙忙碌碌。她觉得,有很多事,重在过程,重在每一次体验收获到的不同感受。只要还没完成,就会有无限可能,或许某一天她真的变成了手语达人也说不定。
她最爱《私奔》里的一句歌词,“我梦寐以求,是真爱和自由”,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