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叶维熊:达则兼济天下[图]

12.04.2017  10:13

人物白描:叶维熊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试点班 2013级本科生

闻其名而未见其人:他是学霸,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与李天和奖学金,专业排名第二,曾任机械动力学院科技创新与创业协会的联络部部长;他有着丰富的科研与实习经历,大一就已投身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担任项目负责人,参加了“给予FES和GPS的人体自动导航系统”项目,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海区三等奖获奖队的队长,已成为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的PTA;他更是心系远方的思源公益项目总监,打造了机构的新常规项目“农民工子弟小学支教”,也是上海市优秀社会实践项目“乡村夏令营”暑期实践团团长,获得阿克苏诺贝尔大学生公益银奖,上海市优秀社会实践等多项奖项。而待见面后,才渐渐发现他的平易,他的可亲;他的思索,他的情怀。

不倦之魂,照亮他前行的方向

从高中买了厚厚的《钱学森传》通读,他就深深地被钱老的精神感动,到如愿进入机械动力学院,叶维熊对机械有着一定的迷恋度。对创新的热情让他早早地在大一就开始了大创项目,带领团队开展项目,接触导师,“只有把眼界放到更高的高度,才能达到它,从而收获进步。”    

“‘达则兼济天下’对我来说太大了,但我确实一直在努力着,‘做最好的自己’的同时,可以更多地帮助到他人。”叶维熊讲述了从入学以来学长学姐们对他的指导与帮助,比如在科协时的部长,以及言传身教‘做最好的自己’的张轶伦学长;还有知心朋友的陪伴,“即使是已远赴重洋的钟扬,都还是会聊聊人生、聊聊理想”。在这些人对叶维熊的影响与帮助下,他一直努力使自己越来越好,并继续去帮助更多的人。    

问及以后的规划,叶维熊说,想从单纯的研究机械工程转到更为全方面的学习与工作,希望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懂技术,亦懂管理”的人,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工业4.0的浪潮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务实之心,助他在支教路上远行

2015年柳絮纷飞之时,叶维熊报名参加了交大思源公益机构去往甘肃的暑期支教团,由此开始了他的支教之路。他感叹,支教是自己本科三年多来所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    

这样的一次暑期支教,他投入了三个多月的准备。从备课到培训与考核,他不断提升着自己的能力。那一次暑期支教之旅非常辛苦,可他收获了组织的归属感,对公益的认同感。叶维熊说道,在思源公益,所有人都抱着一颗赤诚之心与务实之心,怀揣着同样一份信念,没有了上下级的隔阂,只有为更好地支教而做出的共同努力。    

但是,暑期的支教让叶维熊感到时间太短,感到好像没有办法带去更多的改变。“有一个初三升高一的男孩,在他军训的某一天给我发了一条消息,是一张他被教官责骂的照片。只因为他在教官打热水的地方打了热水。”叶维熊感到心很痛,感到“我们能带去的太少太少,不能像当初所承诺的那样,给他们带去‘光明、美好的明天’。或许我们离开以后,他们还是日复一日地在英语老师蹩脚的口音下念着书,或许他们还是日复一日地背诵着cos和sin,做着一些无用功。”他叹息道。    

所以,他开始寻求改变。近两年的支教中,他从活动组长,变为了项目总监;从参与者,变成了组织者。他打造的新常规项目“农民工子弟小学支教”,已经开设了12周的活动,参与志愿者逾百人。他实现了这个项目组的正常运营,拓展了机构的社会影响力。2016年1月,他开始筹备“乡村夏令营”的项目,2轮宣讲会,3轮面试,他从402名报名者中筛选出了94名,包括了从上海、香港等许多地方而来的学生与老师。    

理性之思,成就他兼爱的情怀

支教活动带给叶维熊帮助他人的快乐的同时,也为他带来了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他提出了三个问题:其一是,现在的支教团队太多,其中有好有坏。不乏一些缺少准备,无组织而动机不纯的团队,他们打着支教的名义,更多的却是去游玩。其二是,当地的环境不如校园,许多最初的想法到了当地会得不到很好的实现,并且去支教的人所带去的知识却又很散乱。其三是,支教是否真的可以改变当地的情况,或者说,可以在当时做出多少的改变,可以在走后留下多少的改变。经过反复的思考、实践,他认为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那就是:责任感、陪伴以及认识。    

他在选拔“乡村夏令营”项目的志愿者时,坚持只有不到25%的录取率,即使通过面试了,在之后的时间里也还会有严格的考核机制,无法胜任的面试者仍然会面临淘汰。这正是因为他在组建团队时时刻谨记着责任感。他坚信,最终出现在支教地的会是带去最优秀的课程与活动的最优秀的团队。    

这个实践项目的目的与形式皆为支教,却没有使用支教的名字,而用了“夏令营”一词。这一细节体现出的却是叶维熊对支教地孩子们的关怀与陪伴。“支教一词,好像把贫穷落后用红笔圈了出来放在孩子们的面前,被动感与自卑感会伤到他们的心。而夏令营就听起来轻松许多,我们希望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陪伴与快乐。”    

实践中,叶维熊首次引入了TBL课程理念,即Task-Based Learning,将原本分开准备以至于太过散乱的一个个专题,变为了一个统一的系统。教授不同学科的老师以同一个主题为载体,来教授自己的学科知识。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兴趣,可以更好地记忆这些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不同学科间的关联。    

同时引入的还有乡土文化调研板块。从教育、医疗、水资源、食品等各个方面记录下团队所能了解到的一切。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形成了20多万字的报告,并在媒体上发表。“希望这些努力可以让更多人注意到支教公益存在的问题与可以改进的方向,可以让更多人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去更多改变。”      

另外,叶维熊也提到了思源公益目前的另外两个项目。一是远程教学,每周二他们将通过视频直播,为乡村的孩子们带去一堂课,课程老师有社会上的职业人员,有交大的老师,也有学生志愿者。二是乡村图书馆,致力于创建一个将捐书、借书、还书一体化的App,解决捐书的不透明,借还书的不系统等问题,为乡村孩子们设立更好的书籍管理系统。    

在出色完成学业、科研任务的同时,叶维熊始终将“公益”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达则兼济天下”的宏大理想被他细化成了支教活动的一个个小行动,一次次小改进,绘制出了未来属于边远地区孩子们的美好。